2463例白塞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5074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国白塞氏病(BD)的临床表现,死亡原因和主要器官系统受累的特点,为白塞氏病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以及同济医学院图书馆馆藏期刊,以“白塞氏病”,“白塞氏综合征”或“贝赫切特综合征”为关键词搜索,提取从1982年到2010年共13年间发表的有关白塞病临床特点的病例报道和回顾性病案分析的中文文章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共156项研究或报道中的2463例BD患者进入本研究,85例死亡,死亡率为3.45%。合计2288例患者有较完整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资料,其中男性1254例,女性103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3.0岁,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平均时间间隔是5.7年。1444例患者中,最常出现的首发症状是口腔溃疡(66.2%)和皮肤损害(21.4%),其次为外阴溃疡、眼部损害、关节炎/关节痛等。在2288例患者的整个病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口腔溃疡(98.5%)、外阴溃疡(72.5%)和皮肤损害(70.1%),其次为眼部损害,关节症状和神经损害等。以神经系统、胃肠道损害、心脏受累、血管损害和血液系统损害为主的患者中,神经损害主要侵犯脑干(59.3%),头疼最多见(52%);胃肠道受累以腹痛最多见(70.0%),回盲部溃疡(28.4%)是最常损害的部位;瓣膜受累(80.0%)为心脏损害中最常见的;血管损害主要分布在下肢静脉血栓(25.4%)和肺动脉瘤(16.0%);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DS)为血液系统受累最常出现的损害(32.6%)。  结论:我国白塞氏病患者以男性多见,年龄多在30岁左右。多个器官和系统均可受累,以血液系统出现损害较晚,多在40岁以后。死亡率不高,死因以心衰和心肺动脉瘤破裂为主。白塞氏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临床实践中应高度重视,提前预防,降低死亡率。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探讨Delta-flow非增强MR血管成像在足部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19例下肢动脉病变(其中4例为双足,2例为介入治疗前和后)共计25次足部均行8通道足部线圈
帕金森氏病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为中脑黑质区慢性进展的多巴胺神经元变性、缺失。目前的治疗措施多为改善症状,不能够改善多巴胺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