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太阳光球表面出现的磁亮点是目前的观测手段能够分辨的最小磁结构,也被认为是日冕磁场在光球的足点运动的可靠的示踪者,其运动所耗散的能量被认为是日冕加热和色球加热的最终能量来源之一。在其运动过程中,高密度的光球物质带着磁场一起运动,在色球和日冕磁场当中产生波动或者扭绞将光球物质的动能传送到色球和日冕。为了解开日冕加热和色球加热等世纪未解之谜,对磁亮点的研究就显示出了它特殊的重要性。关于磁亮点的形成原理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太阳光球表面出现的磁亮点是目前的观测手段能够分辨的最小磁结构,也被认为是日冕磁场在光球的足点运动的可靠的示踪者,其运动所耗散的能量被认为是日冕加热和色球加热的最终能量来源之一。在其运动过程中,高密度的光球物质带着磁场一起运动,在色球和日冕磁场当中产生波动或者扭绞将光球物质的动能传送到色球和日冕。为了解开日冕加热和色球加热等世纪未解之谜,对磁亮点的研究就显示出了它特殊的重要性。关于磁亮点的形成原理,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是在磁通量管的对流塌缩过程中形成的。也有很多观测方面和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结果重现了对流塌缩过程,确认了磁亮点确实是在对流塌缩过程中形成的。即对流塌缩的过程是先有强的等离子体流下沉,磁场强度增强,最后磁亮点出现。一些数值模拟和观测的结果发现,在对流塌缩过程中,当强的等离子体流下沉到密度较大的磁通量管底部时会发生较强的反弹上升现象。而这个上升的等离子体流会形成激波上升至日冕形成针状体。与此同时,在磁通量管底部的等离子体反弹上升的过程中,磁通量管温度上升,磁场强度减小,最后导致磁通量管破裂。这是磁通量管的另一种不稳定性。理论研究发现,当磁环在光球上的足点以1-2km s-1运动时,足点所在的磁通量管产生振荡并激发阿尔芬波。阿尔芬波在光球中被激发,然后向上传播到色球和日冕层,并在色球和日冕层中消耗掉能量以加热色球和日冕。不过,阿尔芬波还没有在光球层检测出来。光球上的足点是否有1-2km s-1大小的运动速度是研究光球磁通量管能否通过振荡产生阿尔芬波的一个关键因素。磁亮点的尺度在100-200公里之间,磁亮点的亮度是光球平均亮度的2-4倍。磁亮点的运动速度平均在1-2公里/秒。也有少数磁亮点运动速度较快,达到3-4公里/秒。研究发现有一些磁亮点沿着对数螺线方式进行涡旋运动。磁亮点的寿命从几十秒到几十分钟不等。亮度较大,尺度较大的磁亮点的寿命较长。对磁亮点的研究基于准确的识别方法。我们运用区域生长法对磁亮点进行识别,并给出了识别的结果。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国家天文台正在实施空间太阳望远镜计划,而用于空间天文观测的电子设备必须面对空间辐射环境带来的损伤,本文叙述的我们的研究内容就是天文用CCD在空间观测应用中的高能辐射损伤。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了一套新的估算质子辐射位移损伤的方法——稳定缺陷方法。根据高能粒子辐射固体阻止理论采用Monte-Carlo方法计算了高能质子在CCD中导致晶格原子位移而产生的初始空
随着恒星、宇宙学研究的逐渐成熟,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成了目前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中的最大挑战。它不仅能增加我们对星系的理解,也是将恒星的研究和宇宙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的重要纽带。由于星系的绝大部分可见物质都集中于恒星中,星系中恒星的演化决定了星系演化中的许多观测特性。研究星系中的恒星演化特征可以间接地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所以确定星系中的恒星成分成了天体物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演化星族合成方法正是确定星系
如何处理恒星中的对流运动,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本论文中,我们从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出发,建立了一个描述湍流对流运动的Reynolds应力模型,并将它用于太阳模型中,对这一对流模型以及其中的自由参数进行了充分的检验和限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检验一些在混合长理论中被忽略了的物理过程,例如湍流的耗散、扩散以及各向异性等,对太阳对流区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希望通过与日震观测结果的对比,
明亮的OH脉泽是探测银河系中各类天体甚至河外星系的极好工具,但是对OH脉泽的抽运机制的鉴别和模拟上的困难使得这个极好工具一直没有得到极好的发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在已知的OH脉泽源中有效地鉴别出它们的脉泽抽运机制,并由此找出脉泽特征与产生脉泽的天体之间的物理联系。本博士论文利用红外空间天文台(ISO)所获得的高精度分辨率红外光谱,研究了OH1612MHz脉泽源中的辐射抽运吸收线的出现规律和
大幅度快速光变、高偏振、整个电磁波段的非热连续辐射及致密的射电辐射是blazar天体的主要特征,blazar天体的统一与演化是blazar天体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对blazar天体统一与演化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指出目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blazar天体的观测特征、定义、分类以及统一模型。第二章主要介绍活动星系核的基
本论文对活动星系核的基本特性、主要特征、观测结果和理论研究现状作了全面综述,特别是对活动星系核中性质最为特殊的blazar天体多波段能谱特征、统一与演化和理论模型进行了详细评述。同时,详细介绍了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对blazar天体的中心结构、中心黑洞质量、统一演化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Ⅰ)、通过模型计算了高光度blazar天体宽线区产生的宽发射线和稀释黑体弥散辐射对
S星是一种特殊的红巨星,通常被作为正常的M星与C星之间的中间状态,与“第三次挖掘”过程和S-过程紧密联系,而发生在恒星表面上的C/O和S-核素的变化正见证了M-MS-S-SC-C的演化。然而随着对无Tc(锝)S星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S星不再完全是真正的AGB星,而是一个受到双星S星(无TcS星,外赋S星)污染的一个星类。通常将处于AGB演化阶段的有TcS星称为内禀S星,将处于双星中的无TcS星称
太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太阳。然而,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有关空间天气的知识显得越来越匮乏。太阳毫无疑问是空间天气的主要因素,其大气中的激烈爆发现象是各种空间气象的根源。加强太阳大气中爆发现象的理论研究成为目前空间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太阳作为一颗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和一个有代表性的主序星,也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太阳丰富的磁化等离子现象,特别是大
伽马暴是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的伽马射线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的现象,是目前观测到的宇宙间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伽马暴在1967年首次被探测,由于它的极端高能,极短时标,巨大的辐射能等观测特征,使得现有天体物理学模型面对新的挑战,对伽马暴的研究因此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本文首先对伽马暴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观测的与理论的成果)进行了综述,然后详细介绍了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伽马暴光变曲线与伽
自从1976年,Hall明确地提出RS CVn型双星的定义以来,密近双星的类太阳活动(也叫“色球活动”或“磁活动”)性质就引起众多天文工作者的极大兴趣。以RS CVn型双星和BY Dra型双星为代表的类太阳活动双星,与其它类型的恒星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极端物理条件:快速自转、同步自转、两子星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流和损失、对流公共包层以及强磁场等。在这种极端物理条件下色球活动双星表现出了许多类似于太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