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牙周风险评估系统对慢性牙周炎的预后和复发进行判断。探讨牙周风险评估系统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并为确定牙周支持治疗间隔期及相对应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在省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60名。初诊时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家族史、系统病史、口腔治疗史、服药史及吸烟史;摄口腔全景片观察全口牙槽骨的破坏情况,必要时对病变最重后牙加拍根尖片记录牙槽骨丧失量;对患者进行牙周组织检查,检查完成,转入牙周基础治疗阶段,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包括正确的刷牙方法,牙线或牙间隙刷的使用,教会其如何控制菌斑;告知糖尿病患者牙周病与糖尿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嘱其在牙周治疗的同时进行血糖的监测和控制;若口服钙离子拮抗剂等导致牙龈增生的药物需建议患者在内科医生的指导下更换其他药物;吸烟患者应告知吸烟对治疗效果和牙周健康的影响,劝导其戒烟。基础治疗结束后即进入牙周支持治疗阶段,基础治疗完成后嘱患者一个月后复诊,再次行牙周组织评估,使用Lang和Tonetti在2003年提出的牙周风险评估系统(periodontal risk assessment, PRA)对患者进行复发风险的评估并确定下一次的复诊时间。根据患者是否按时复诊将其分为规律复诊者(regular complier, RC)和不规律复诊者(erratic complier, EC),通过比较RC组和EC组在18个月牙周支持治疗期(supportive periodontal therapy, SPT)牙周炎复发危险度的改变、失牙数、探诊出血率和探诊深度的变化来验证PRA系统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经过18个月SPT期观察得出RC组疗效较好,表现为RC组未失牙,EC组失牙2颗;RC组探诊深度平均减少了1.11mm, EC组减少0.80mm;RC组探诊出血率平均减少42.72%,EC组减少34.10%;RC组21.7%的患者由高复发危险度变为中复发危险度,EC组为13.5%。RC组的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率比EC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PRA评估系统对牙周支持治疗期复诊时间的确定具有有效性,规律复诊能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