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中提到的择校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基于校际间办学水平的差异和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通过购买学区房等手段,人为的将孩子从平均学业水平较低的农村学校安置到教学资源相对集中、平均学业水平相对较高的县城学校的行为和现象。众多家长和学生通过择校来追求更好的学业成绩,由此带来的现实问题日益凸显。“大鱼小池”效应认为学生会把自己所在学校的平均学业成绩视为比较的标准和参照系。同等学业能力的学生,进入平均学业成绩较高的学校会比进入平均学业成绩较低的学校习得更低的学业自我概念。本研究以1136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择校行为与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发展中的“大鱼小池”效应的关系以及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发展中“大鱼小池”效应的年级效应、个体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初中生平均学业水平显著低于县城初中生。2、有择校经历的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显著低于同等学业成绩的非择校生,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大鱼小池”效应明显。3、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发展中“大鱼小池”效应的年级效应明显,择校年级越高,其学业自我概念的“大鱼小池”效应越明显。4、不同学业成绩的择校生,其学业自我概念发展的性别差异不同。男生学业成绩越好,其学业自我概念的“大鱼小池”效应越明显,女生反之。5、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发展中的“大鱼小池”效应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情绪稳定性越好、越外向、精神质倾向越明显的择校生,其学业自我概念的“大鱼小池”效应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