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白小说中女性自我建构的流变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文坛上曾备受争议的“私人化写作”、“女性主义写作”的代表作家,林白在前期的创作中注重对女性自身欲望和内心私密体验的描述,这一时期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完全拒斥外部社会和现实生活,渴望从男权社会和主流话语世界中逃离,从而建构出一个仅有女性自己的封闭的私人空间。但随着私人化写作逐渐沦入素材的重复和被商业社会消费的困境,林白作品中的女性也在“逃离”中“落网”。不过林白的写作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等作品的完成,她小说的气象突然开阔起来,虽仍关注属于女性独特的经验和感受,但已经面向日常生活敞开,并向着底层世界深入探究。之前小说中那些神秘妖娆、自怜自艾的女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群开朗活泼、粗犷自然的农村妇女,她们面对苦难人生嬉笑怒骂、无所顾忌,热情地拥抱世界、拥抱生活。在林白新近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致一九七五》和《北去来辞》里,这些女性形象变得更有理性和智性。小说中出现了一群善于回望和反思的女性知识分子,她们已经从幽闭的女性空间走出,并和热情奔放的农村妇女们一起携手迈进了广阔的现实生活。
  林白创作中的这些转变最鲜明地集中于女性的自我建构上。作为一位关注女性个体的作家,如何塑造女性形象,如何书写自我,如何建构女性等都是林白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林白的小说文本为中心,以作品中女性自我建构的变化为切入点,从话语方式、女性形象和女性自我主体意识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来论证林白小说创作所体现出来的独特内涵。论文第一部分从前期作品中“私语”的出现,到转型期“日常话语”的敞开,再到上述两种话语的交汇,来对林白小说话语方式的变化过程进行梳理;第二部分由女主人公主体意识、家庭职业身份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这三方面的转变展开对林白小说中女性形象变化的研究;最后一个部分通过八十年代文学背景及社会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作者突破自传式书写的过程以及“超性别”和“私语化”的交融这三个层次对林白小说中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变化进行深化阐释。
其他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的一部重要的、珍贵的甲骨著录书。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中下三卷,共670页,著录了一批十分珍贵的甲骨文资料。其中有许多甲骨文未被著录过,在本书中为第一次著录。《社藏》所收录的甲骨拓片其中部分已为《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所著录,而《社藏》凭借清晰的拓片或照片,吸收前人的考释成果,后出转精,释文大部分较为准确。但
《宜弦堂诗钞》是清代金华诗人曹开泰的唯一着作,现存道光年间孤本,共十二卷,藏於台湾大学图书馆。  曹开泰创建北麓诗社,力倡吟诗,开一时耽吟之风气,是乾嘉年间金华诗坛的领袖人物。但截至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曹开泰个人及其诗文的研究成果问世。有鉴於此,本文将对《宜弦堂诗钞》进行点校整理,并对曹开泰生平与交游加以考证。  全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是研究篇,以《宜弦堂诗钞》为基础,结合其他文人诗集与地方史料,
清代是女性文学的繁荣时期,不仅文学创作的人数多,且大量诗词歌赋付梓成集,流传后世。更值得关注的是世家大族闺秀“一门风雅”的盛况涌现。安徽歙县何氏家族女性诗人群体就是典型代表。何氏三姊妹佩芬、佩玉、佩珠都是清代中期着名女诗人,她们的文学创作涉及了诗、词、戏曲等方面,如《緑筠阁诗钞》《緑筠阁诗余》《藕香馆诗钞》、杂剧《梨花梦》。在当时享有盛誉,金念曾盛赞何佩芬的诗稿美不胜收;恽珠《国朝闺秀正始续集》说
学位
《新撰字镜》是日本平安时代昌泰年间(898-901)释昌住所编的一部汉和字书。全书共十二卷,约收录两万余字,按照部首分为160部,部分条目附有万叶假名的和训,是现存最早的汉和辞典。该书主要徵引了《玄应音义》《玉篇》《切韵》等内容,对汉语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由“《新撰字镜》概述”“《新撰字镜》校勘发凡”“《新撰字镜》讹误特例例释”和“《新撰字镜》校勘实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
论文以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中国研究现状和日本研究现状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和日本的《局外人》研究做全面的梳理和总结。通过对两国研究现状的比较、评析,探索中日两国在《局外人》研究中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独创点,并且分析形成两国各具特色研究现状的原因。  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阐述在文学研究中学术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再对国内加缪小说学术史的研究进行综述。该部分提出,目前国内的学术史
仪式包容广泛,被认为是一个“从内涵到外延都不易框定的巨大的话语包容”。一种简洁而有概括性的分类方法将仪式分为时序仪式、生命礼仪与宗教仪典三大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作家让·热内的代表作《女仆》《阳台》显示着对个体生命内部的极度关注与深刻发掘,呼应着生命礼仪的仪式径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行健的代表作《冥城》《山海经传》中的仪式书写则显示着对宗教仪典径向的青睐。本文以四部戏剧为研究对象,剖析让·
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成长于西方殖民统治下的约鲁巴部族社会,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和文学熏陶,其文学创作受到约鲁巴传统文化、两希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性。约鲁巴传统文化的代表形象奥冈大神,是索因卡作品中的重要意象。索因卡不满足于对奥冈形象的直接挪用,而是有意识地在文学创作中,跳出本土文化视野,借用两希文化视角来审视约鲁巴文化,对奥冈形象进行创造性的重写。索因卡在重写的过程中,强调奥冈身
唐代诗歌作为唐朝文化的重要形式,其丰富的内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唐诗中有丰富的意象,其中,作为诗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城市是唐诗众多意象中的一种。唐代诗人在长久的诗歌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城市的情感内容:北疆苍茫的荒漠让人在风沙中感受悲壮;岭南荒僻的沼瘴使人在南国里遐思浮想;江南细腻的烟雨惹人沉醉在风花雪月;蜀中崎岖的道路勾起落魄之人的苦吟低唱。城市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了深切的情感,许多城市诗
学位
李娟散文中新疆风景的日常化书写在当代新疆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定位,这一种日常化写作不仅与作家本人的生活有关,而且从当代新疆散文的发展变化来看,日常化写作使得新疆书写有了新的历史意义,真正回归了新疆人们生活的日常。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李娟散文与当代新疆散文的发展历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将以李娟散文为主,展开对其新疆书写的讨论。本文将以李娟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日常化书写为中心,综合文本构成,作
学位
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发展的高潮期,出现了一大批运用电影手法来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其中的佼佼者就包括穆时英。同时拥有小说家、导演、编剧、电影理论家等多重身份的穆时英,虽不是联结电影与文学的第一人,但他小说中运用的电影技巧却是不容忽视的,也因此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穆时英在对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的美国好莱坞电影观念与苏联蒙太奇电影观念的接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电影观念,并自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