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现代油气成藏地质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试油资料、生产动态资料等的整理分析,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勘探与开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了解研究区基础地质背景的前提下,对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如下:首先,通过流体样品测试资料确定研究区长6油层组原油呈现低粘度、低含硫、低含蜡、高凝固点的轻质油特征。地层水水型为CaCl2型。其次,通过测井解释得知:区内长6油层富集程度不尽相同,纵向上主要富集于长614和长622小层,平面上大面积连片分布,整体呈现集群“准连续”分布特征。水层在区内零星分布,南部为主要高产水区。此外,区内长6油藏油水分异不彻底,无明显的油水界面,不存在边底水,确定为典型的致密岩性油藏。同时岩心观察和镜下观察得知:裂缝为区内原油运移的重要通道,再者结合地化测试分析,确定区内原油主要为垂向运移。进而可将其成藏机理总结为:本地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生烃增压作用下经过宏观及微观裂缝、纵向叠置的渗透性砂体向上垂向运移至上覆长6致密储层中,遇到有一定遮挡条件的盖层时,便会聚集成藏,为典型下生-上储式成藏模式。此外,根据生产动态资料与各成藏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得知:区内油藏的形成和富集程度受烃源、储层、输导条件及盖层条件4大因素共同控制。各因素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依次增强。富集规律可根据烃源条件的好坏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区域。在东部烃源较差处,原油更多富集于储层发育程度较好的下部地层,上部地层中较少;而在西部烃源较好处,原油的富集则更多受到输导条件和盖层条件的控制,储层发育程度相当的情况下,输导条件和盖层条件耦合关系较好处,越利于原油富集。另外,在其他成藏要素相近时,某单一因素越好,越利于油藏富集。最后,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长6油层组“甜点区”分为三个等级。确定出各等级“甜点区”成藏条件下限,引入各因素权重计算公式,计算出单层综合指数“F”值,根据“F”的相对大小,预测非主力层“甜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