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碳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zblueb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有机物随着废水、雨水径流和垃圾等途径进入到地表水体中,它们中大部分在水微生物作用下被不断分解,向水中释放CO2。此外,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驱动CO2从大气向水体转移的浓度梯度增加,也导致水中CO2量的增加。水中CO2浓度的增加,促使水体碳酸平衡向碳酸盐增加的方向移动,引起水体碱度升高。研究得出,在弱碱性条件(p H值8~9)下,HCO3-是总无机碳的主要存在形态。现今也有大量学者发现,CO2并不是水生植物获取无机碳的唯一途径,而HCO3-也可当做某些藻类的无机碳源,铜绿微囊藻就是其中一种。而且在我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大多数湖泊中,铜绿微囊藻无论是发生频率,还是在现存量上都有绝对优势。本论文采用碱度指标表征水中无机碳强度变化,以北京市天然湖水为实验水,通过小试实验和模拟天然水柱的方法研究无机碳变化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分布的影响,为揭示水中无机碳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对控制基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背景下北京水体富营养化有借鉴作用。主要研究成果有:(1)无机碳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铜绿微囊藻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利用水中的碳酸氢盐作为无机碳源来进行光合作用;无机碳的不同会对藻类的生长产生影响,且存在最适宜的无机碳浓度条件(2.4~2.83mmol/L);随着藻类的生长,p H逐渐升高,而水中碱度的成分也会因此相互转换;藻细胞生物量的多少以及藻液中无机碳浓度的大小,会影响CO2向藻液中的传质量;水体中无机碳的改变,会影响铜绿微囊藻对N、P的利用。(2)不同营养水平下无机碳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比较:不同营养水平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但营养水平的提高,对应各组的藻类生长速度和最大藻密度也都要高一些;超富营养水平下,单位铜绿微囊藻对无机碳的利用量降低,而对氮和磷的利用量升高,说明水体营养物质被藻类的利用情况是会相互影响的。(3)无机碳对铜绿微囊藻分布的影响:实验体系中各组都出现明显分层情况,而且都是上层长势最好,下层长势最弱;当无机碳浓度从1.64mmol/L变化到6.38mmol/L时,上层藻密度所占比例从39.11%下降到36.75%;中层水体藻密度所占比例较为相近;而下层水体藻密度则由28.71%增加至31.33%;添加无机碳的实验组,与空白组相比,上层的平均p H值明显高于中下两层;随着无机碳浓度的增加,各组各层对无机碳的利用率是逐渐变小的,同时,各组从上层到下层,藻类对无机碳的利用率依次降低;总氮和总磷的变化情况很相似,且添加无机碳的实验组中,各层间的总氮、总磷利用差距对比空白组有缩小的趋势。
其他文献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直接影响语言交际活动的质与量。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
马克·吐温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儿童形象成为伟大而不朽的艺术典型,尤其是"好孩子""坏孩子"形象更是引人争议。关注人性,释放天性,在"坏孩子"哈克·费恩身上马克
自从机器诞生以来,它的种种人类所不具备的优点就深深的吸引住一大部分人的目光,同时人们也在积极的尝试着是否能够制造出一种机器人来,随着第一台机器人的问世以来,机器人领
保证船舶在雾中航行安全的方法和经验,历来为航海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文章作者介绍了中国沿海雾的概况,一般雾中航行方法,并提出船舶在雾中航行和锚泊规则的建议,以供有关单位
本文提出了水空间隙淬火冷却技术,该技术与相应淬火设备除具有环境友好与介质成本低的特点之外,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多次水淬和空冷的交替方法控制试样冷却来实现微观组织调
对丹参种子、分根、根茎和扦插几种繁殖方法进行栽培试验,对生长量、产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上四种繁殖方法,以采用根茎作繁殖材料,生长量明显,产量最高。其次是分根繁殖和
根据黄金分割律的提示,我认为正常人体的寒热平衡基点是处于“微温”的状态水平。以帮助病人最终回复到这个平衡点作为中药药性应用的原则。
为了促进政府服务工作创新、提高政府服务信息资源共享、降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地政府都在积极建设政府云服务平台。政府云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改变政府现有的信息服务及
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嚣)都说辑补邹衡(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以前为了证明郑州商城非仲丁所迁之(嚣)都,我曾经考虑过丁山先生所谓嚣都在山东之说,也考虑过东晋李“嚣在陈留浚仪县”说
对于用户异常用电行为的检测,电力企业通常采用人工检查的方法,但该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岭回归模型的异常用电行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