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与叶霖治疗温热类温病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来源 :甘肃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charmer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叶天士与叶霖学术思想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系统挖掘、整理叶天士和叶霖的宝贵经验,并对两者的学术思想进行比较,从而丰富叶天士学说学术思想的研究内容,对温病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方法:文献综述,基于文献归纳、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关于叶天士和叶霖研究的论文进行归纳、分析。文献研究,选择叶天士与叶霖为研究对象,从其存世的医著入手,运用文献学、比较学、社会史研究、学术思想研究等方法对两位医家进行综合研究。  结果:文献综述对叶天士、叶霖的当代研究进行归纳和综述,进一步明确了两位医家的生平、成长轨迹、学术著作情况、主要学术思想及研究情况。并总结了民国时期至今对于叶派温病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从而找出目前叶派温病学术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叶天士与叶霖学术思想的比较。文章分别对两位医家学术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阐述,并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两位医家均生活在清代,但具体的生卒年代显然不同;两位医家用药均善治温热类温病,但具体的治疗原则、方法、遣方用药的选择上又同中有异,不尽相同。第二部分是对叶天士与叶霖生平与学术发展轨迹的比较。两位医家均为儒医出身,但具体的出身背景,从医之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细微差别;两位医家均治病救人,但具体所处年代中接触的疾病与时代环境又各有不同……,这些都是造成两位医家学术思想,用药习惯不同的原因。可见中医学发展的环境因素,医家历练成长的过程等,都会对医家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影响。  结论:叶天士和叶霖同为杰出的温病学家,他们的学术思想,丰富了温病学的研究领域。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为温病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被后世称为“温热大师”;叶霖对温病派重要学术著作均进行过批评和注释,但总体来看,是以注释为主,批评为辅,且叶霖治学严谨,对于批注之处,必定先考证出处,查之有据后再做出评价,因流达源,对研究叶天士裨益甚多,其中很多补充对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有所拓展,褒扬之处意见颇为中肯。1.在温病的病因方面,叶霖与叶天士的观点基本相同,均阐明了温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温病的病因是温邪,这一点两位理论大致相同,只不过是二者着眼点大小不同。2.对伏邪温病的认识方面,叶天士重视伏寒化温,而叶霖则倡导“温病伏热”说。叶天士认为所谓“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所指乃伏寒化温,发于夏至前的为温病,发于夏至后的为暑病;而叶霖认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而夏至以后,人身所伏者阴气,遇天日之阳热,蒸地气以上腾,人在气交中,感之为暑病;认为对“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句不能作为“夏日病暑乃冬寒所变"的立论依据。3.在温病的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方面,叶天士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指出温病初起的病位在肺,可出现逆传;叶霖对此持肯定态度。4.从温病的治法来看,叶霖基本赞同和肯定叶天士的治疗思想,对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及清热养阴之立法亦多支持与赞誉,两者对养阴法均较为重视。总之,叶霖对叶天士著作中论述不详的温疫、伏暑等病,多有补充与纠正,尤其是对伏气温病的论述,依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等有关伏气致病的理论,阐析各种伏气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和治法,并强调运气与发病的关系,对于某些病证,基于“干支生克”理论来进行阐述,发前人所未发。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镇痛、抗炎等药理实验及对损伤局部组织中TNF-a及NO表达水平的检测和通过对不同时期损伤局部组织的病理切片观察,初步研究“栀龙消肿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抗炎、镇痛的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背景和目的]  葛根总黄酮是中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葛根总黄酮(Puerariae radix flavones,PRF)在12.5~200μg/ml对不同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K
期刊
近二三年来,许多地市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猛然崛起,势如潮涌,无论是报道的内容和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百姓十分欢迎。但相当一部分报道停留在就事论事而忽视了对新闻主题的提炼、
近年来,工厂党委在市经信工作,党委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围绕中心,融入管理,服务职工、促进发展”工作方针,以“一个发挥、三个确保”的工作思路,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