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介入放射学设备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选择介入放射学手段进行诊疗的患者不断增加,由此给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造成的辐射损伤也更加严重。这已经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介入诊疗中普遍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rgraphy,DSA)进行操作。DSA设备机房的屏蔽估算模式也一直是介入诊疗行业辐射防护工作的重点。鉴于目前DSA诊疗设备辐射防护计算方面尚未有统一的估算模式,以致研究人员不能掌握DSA机房及介入工作人员的辐射状况。为掌握新疆乌鲁木齐市介入放射学设备运行状况及工作人员辐射损伤状况,研究通过调查乌鲁木齐市各医院DSA设备辐射状况及研究辐射造成的影响,构建评价体系模型,衡量DSA设备运行是否符合辐射防护标准和剂量限值的要求。基本掌握各大医院DSA设备辐射状况及污染分布,对DSA设备机房的屏蔽设计和职业人员剂量估算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和规范DSA设备的应用,保护环境、公众和工作人员健康免受不必要的辐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乌鲁木齐市12台DSA设备辐射机房参数及介入放射学操作的相关技术参数,构建机房屏蔽计算模型和个人剂量估算模型,估算DSA正常运行时机房所需屏蔽层厚度及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评价DSA机房的屏蔽效果及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辐射损伤状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12台DSA设备进行现状调查及对所需屏蔽层厚度进行建模估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12台DSA设备机房四周屏蔽层厚度均大于理论计算厚度,表明机房四周墙体的相应屏蔽层厚度设计可以满足国家防护标准[1]的防护要求及选定的剂量管理目标值。②12台DSA设备机房顶板和地板的屏蔽层厚度基本大于理论估算值。其中,地板铅当量厚度达标率为91.7%(1医院不达标),顶板铅当量厚度达标率为75%(2,5,6,7医院不达标),观察窗达标率为100%。正常工况下,上球管发射的X射线大部分被探测器接收,射向地板的射线量很少。非正常工况下,X射线直接射向地面可能给下层公众造成辐射危害。为避免非正常工况造成辐射事故,建议1医院地板至少增加0.94mmpb当量,2医院顶板至少增加4mmpb当量,5医院顶板至少增加1.7mmpb当量,6医院顶板至少增加1.6mmpb当量,7医院顶板至少增加1.3mmpb当量。③我国于2014年5月1日正式执行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该标准从介入放射学设备防护性能、医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方面提出具体的辐射防护要求,调查的12家医院均符合标准要求。(2)通过对12台设备的技术参数进行现状调查,建模估算操作人员受照剂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调查的12家医院中,采取有效的辐射防护措施后,各医院介入操作人员各组织的受照剂量均符合相关文献及标准的有关规定,年有效剂量低于选定的管理目标值(5msv/a)的介入操作人员达91.7%。说明乌市的介入放射学诊疗中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水平良好。其中,6医院的介入操作人员年有效剂量高于选定的目标管理限值,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该医院配备的从事该岗的医生人数较少有关。②在年有效剂量低于管理目标值的医院中,介入操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最高为1.5msv/a;年有效剂量高于管理目标值的医院中,介入操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最高为7.86msv/a。人体各组织的局部剂量当量值中,受照剂量大小依次为:下肢>腹部>胸部>足部>眼晶体。可见,在今后的介入操作中,不能忽视对照射量较大的局部组织进行有效的防护。(3)施行介入放射学操作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工作人员辐射剂量:①减少曝光时间,增加防护距离,附加屏蔽设施;②定期检测各种放射学设备的防护性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辐射防护措施的正常运行;③加强局部组织重点防护;④做好介入科室的安全防护,保障职业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⑤尽量选择脉冲透视,减少连续透视来降低设备出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