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伴随着国家经济改革和高校体制改革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日益凸现的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贫困生认定机制,是国家补偿公平的有利保障,是保证各类贫困生资助政策实行的先决条件,是教育资助研究的重要问题,本论文旨在客观把握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的思路、方法和措施,为改进贫困生认定方法,提高资助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并明确指出贫困生认定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在完善机制的同时加大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本论文由导论和三章正文及余论组成。导论部分明确了贫困生认定机制的建构和完善的本质在于实现社会公平,而贫困生认定机制能否有效运行关键的在于制度建设和学生诚信品质。第一章是对贫困生认定机制的基础问题给予研究和阐述。从资助贫困生的目的出发,简略交代了我国出现贫困生问题的背景。指出资助贫困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同时对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状及国内各类贫困生认定机制的运行模式和特点进行了阐述,指出了这些认定机制的特点和缺陷,引出贫困生认定机制需要重构和优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二章是对贫困生认定机制的优化与重构进行研究和阐述。首先从贫困概念出发,对本文所描述的贫困生与“贫困生”进行概念的界定,把家庭经济困难无力缴纳学费的学生界定为贫困生,把因为家庭经济因素或非家庭经济因素导致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出现偏差的学生界定为“贫困生”。并指出产生“贫困生”的原因,强调“贫困生”的出现,对我国资助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严重威胁。最后提出要有效甄别“贫困生”必须从制定贫困生资助的法律法规、健全贫困生认定的相关制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贫困生认定模式等方面出发,对贫困生认定机制进行优化与重构。第三章从倡导诚信的角度对“贫困生”教育进行研究。从诚信的概念出发,指出诚信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应以高校为主体开展诚信教育,从价值观、荣辱观、义利观教育等方面着手,要求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论文最后强调,无论是对贫困生认定机制的研究,还是“贫困生”教育的研究,终究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公平而服务。显然,在我国尚不能在短期内消灭贫困生现象,对于贫困生资助也仍是教育公平的主线索。因此,对于贫困生认定机制和“贫困生”教育研究有着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