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是“世纪之魔”、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今世界每隔6秒就有一个生命被癌症夺去。随着工业化、居住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癌症发病率今后还会持续上升。尽管人类对肿瘤和发育的认识由来已久,人类也已步入了后基因组以及各种实验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时代,但是由于缺乏对肿瘤发生机理的全面了解,使人们对大多数严重威胁自身生命质量(life quality)和生存的恶性肿瘤仍然束手无策;与此同时,虽然人们对个体发育的认识已经渗入到了基因水平,但对于个体的发生、发育现象仍存在许多未解的难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个体发育的许多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早在1829年Lobstein等就提出了肿瘤的胚胎性起源概念,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癌基因研究的兴起才使得这一理论被重新理解和深入,早期胚胎细胞与恶性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相似性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不同胚胎微环境(包括卵母细胞,囊胚和部分妊娠中、晚期胎儿)可能对携带全套遗传信息的细胞核有“程序重排作用”(reprogramme)而使某些恶性肿瘤细胞的表型逆转。在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和印度等一些国家进行了将引产胎儿的脾细胞等输入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发现能部分延缓患者的生存期,从临床方面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