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损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开发出有效治疗或预防肝损伤的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将傣药帕崩板用于肝损伤的治疗,探讨帕崩板茎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ion from Gynura Procumbens stem,EEGS)分别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rtosamine,DEN)和酒精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机制,并在体外细胞水平初步诱导验证这些机制。 DEN诱导的肝损伤:40只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给药对照组(200 mg·kg-1)、DEN模型对照组、EEGS治疗组1(50 mg·kg-1)和2(200 mg·kg-1),模型及治疗组每周一次经口给予165 mg·kg-1 DEN,共8周。从第9周开始,给药及治疗组每天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EEGS,7天后处死小鼠。血清用于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H&E、TUNEL和PAS染色分别检测组织病理学、细胞凋亡及糖原水平;RT-PCR检测肝 TNF-α、AP-2等基因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EEGS(200 mg·kg-1)能有效降低DEN诱导的血清ALT、AST活性以及TNF-α、AP-2 mRNA的升高,而对PPAR-γ、HGF mRNA的升高及IL-6 mRNA的降低无明显作用;且能有效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并抑制糖原增多,明显改善肝实质细胞的减少和脂肪变性等情况。结论:帕崩板可能通过下调 TNF-α基因水平,抑制炎症、凋亡和脂肪化,改善DEN引起的化学性肝损伤。 酒精性肝损伤:90只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给药对照组(50 mg·kg-1 EEGS)、酒精模型对照组(56°酒精;5 g·kg-1 EtOH)、低剂量组(组1;12.5 mg·kg-1)、中剂量组(组2;25 mg·kg-1)和高剂量组(组3;50 mg·kg-1),均按10 ml·kg-1剂量灌胃,每12 h一次,连续3次。最后1次给药4 h后处死小鼠。血清、肝分别用于检测ALT活性、甘油三脂含量(TG);H&E、油红O染色分别检测肝组织病理学、细胞脂肪化水平;RT-PCR检测肝脏脂肪酸代谢、炎症、氧化应激等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EEGS:(1)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脂肪空泡程度等情况;(2)能有效降低酒精诱导的ALT水平及TG含量;(3)减少脂肪酸摄取(Fabp1、AP-2)及合成(Fasn、SREBP1)相关基因的表达;(4)降低M1型(IL-1β、IL-6、MCP-1、TNF-α)及M2型(CD163、Arginase、TNF-β)标记基因的表达,而对炎症细胞标记基因(CD68、F4/80)无明显表达;(5)降低肝脏氧化应激,改善肝脏损伤情况。结论:帕崩板可以抑制酒精导致的脂肪肝,恢复肝功能,从而保护肝脏。 本研究还探讨了帕崩板对EtOH诱导L02细胞生存率的影响。MTT结果显示,高浓度(100μg·mL-1)EEGS可降低乙醇诱导的肝细胞损伤;而由PCR结果表明,帕崩板对炎症TNF-α基因水平有一定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帕崩板有效地保护了肝脏。其治疗肝损伤的可能机制为:具有抑制脂肪蓄积和抗炎作用,可降低炎症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凋亡及脂肪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