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界面/体缺陷纳米金属铜力学特性模拟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777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金属晶体的塑性变形以及微观断裂行为与晶体内缺陷的动态演化和运动息息相关。深入了解内部缺陷的演化规律和缺陷间的相互作用对纳米金属材料变形行为的影响,对于提升材料的强度、延展性、抗断裂与抗辐射性能和服役寿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及应用价值。近年来,通过合理调控界面缺陷和体缺陷以提高纳米金属材料综合性能的增强策略备受关注。因此需要对界面缺陷调控的塑性变形机制以及位错-体缺陷间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更加深入地考察。基于现有实验技术考察金属内特定纳米缺陷的动态演化具有一定的难度,严重限制了人们对于缺陷结构-力学性能相关性及其本征变形机制的认知。计算模拟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富集束位错-缺陷以及缺陷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的理解,并对与塑性失稳相关的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位错动力学方法以及多尺度计算方法,以揭示含界面缺陷/体缺陷纳米金属材料变形中的微结构演化机制为目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第一,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考察了梯度界面缺陷结构对于纳米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以及塑性变形机制的影响。建立了梯度纳米晶粒模型和梯度纳米孪晶模型,并进行单轴拉伸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梯度纳米晶粒模型的平均流动应力线性依赖于d-1/2(d,模型的平均晶粒尺寸),当d>dc(dc,临界晶粒尺寸)时,斜率为负值即遵循经典的Hall-Petch关系;当d<dc时,斜率为正值即遵循反Hall-Petch关系。对于梯度纳米孪晶模型,当λ>λc时(λ,平均孪晶间距;λc,临界孪晶间距),模型的平均流动应力同样遵循经典的Hall-Petch方程;当λ<λc时,梯度模型呈现出软化的趋势。在梯度纳米晶粒模型中,随着外部应变的增加,容纳塑性变形的主要机制从晶界介导的机制向基于位错运动的机制转变。在梯度纳米孪晶模型中,孪晶界的迁移和湮灭主导了窄孪晶间距晶粒的塑性变形;而在宽孪晶间距晶粒中,位错增殖和贯穿孪晶界等位错活动成为容纳模型塑性变形的主要机制。通过监测微结构演化,观察到梯度界面结构引起的应变梯度分布现象和协同变形机制,是诱导额外应变硬化的关键因素。第二,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考察了含孔洞纳米孪晶铜材料中结构与力学性能的潜在关系。首先,建立了包含球形/椭球形孔洞的块体纳米孪晶铜模型,分析了单轴拉伸载荷下模型的微结构与塑性变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到应力-应变曲线并分析变形过程中的位错活动,系统地考察了孪晶间距、孔洞尺寸、孔隙率、孔洞形状和取向以及加载方向对于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格孪晶界可以显著地提高材料强度,包括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流动应力。位错发射临界应力受到孔洞尺寸的影响,进而影响纳米孪晶铜的屈服应力,量化结果与Lubarda理论预测模型一致吻合。相比于小孔洞,大孔洞表面的位错发射临界应力更低。较大的孔隙率会增加纳米孪晶铜中应力集中区域的面积,从而导致弹性模量和屈服应力降低。此外,不同的加载方向下位错滑移模式的转换造成了结构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当施加载荷垂直于孪晶界面时,位错沿着趋近孪晶界的方向移动,随后被孪晶界阻碍。当施加的载荷平行于孪晶界面时,位错沿着平行于孪晶界面的方向在两层相邻孪晶界中间的内部区域中滑移,直至被晶界或者其他位错阻碍。第三,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考察了氦气泡的植入对于纳米孪晶铜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构建了氦气泡随机分布的柱状多晶纳米孪晶铜模型,综合考虑了孪晶间距、初始气泡压强、温度以及气泡数密度对结构拉伸变形机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孪晶界的存在可以显著地提高纳米晶铜的屈服强度和流动应力,且增强效果遵循经典的Hall-Petch关系。位错滑移被孪晶界阻碍,并被限制在两层孪晶界面之间,在孪晶界附近产生位错集中,形成“位错墙”。相比于平均流动应力,初始气泡压强对于屈服强度的影响更为显著。气泡表面的位错发射临界应力随着初始气泡内压的升高而降低。温度的升高会弱化氦气泡植入纳米孪晶铜的力学性能。此外,温度升高会引起氦气泡内部压强上升,从而影响材料的屈服强度,并且这种影响随着温度升高会更加显著。在纳米尺度上,气泡主要作为位错发射源而存在,其对位错的阻碍作用不明显。因此,气泡的数密度的增加会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平均流动应力等。第四,针对可剪切第二相颗粒硬化预测问题,建立了基于分子动力学-位错动力学的三维层级多尺度计算方法,证实了合金中Orowan增强和林硬化的二次叠加共强化机制。在该方法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获取位错阻尼系数来量化位错在纳米尺度上的运动行为。随后构建了具有真实物理含义的颗粒应力场模型,并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其进行参数化,然后将其应用到微观尺度的位错动力学模拟中。通过计算单个位错剪切周期性排列的可剪切或不可穿透颗粒的临界分切剪应力和相应位错构型的临界分离角,与理论预测结果对比发现吻合良好,从而验证了该计算方法在二维空间中的合理性。最后,利用所提出的多尺度计算方法模拟分析了包含恒定体积分数和数密度颗粒的三维单晶铜的单轴拉伸行为,并采用Bacon-Ko.cks-Scattergood理论强化模型再次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理论预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计算方法在三维合金颗粒强化预测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我国大城市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了疏散化趋势,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其行政区划内都出现了所谓郊区化的现象。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这是构成完整的城市发展历史过程的一个必然阶段。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这种具有“逆城市化”特征的疏散化现象,与传统的、经典的城市化现象,二者之间在时间交集上存在着什么关系;或者说,疏散化现象出现在城市化的什么时间节点或区间。从我国大城市地区已有的现象或实践中对这个问题
单原子催化剂是多相催化研究的前沿,目前其活性组分多为贵金属,研制性能优良的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尤为必要。M-N-C(M=Fe,Co,Ni等)是典型的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在氧还原等电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可媲美Pt/C的催化活性,但在热催化反应中研究较少。本论文选取芳香硝基化合物选择性加氢为探针反应,以研制高活性、高选择性的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为目标,通过创新方法制备了一系列M-N-C单原子催化剂,并用
本论文采用大量宏观农户调查与多年、多点不同区域主栽作物田间肥料效应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基于2004-2006年和2014-2016年两个时间段共计3602个农户施肥状况的调查,研究我国农户复合肥施用现状与变化,并结合宏观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复合肥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2001-2006年和2008-2014年两个时间段的293个田间肥料试验,对不同工艺复合肥进行农业效果评价;通过2002-2006年和20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数学模型,它可以用来建模和分析一些大规模的优化问题。在博弈的框架下,每个博弈者根据所设计的分布式策略调整其决策变量到纳什平衡点处,进而实现优化各自目标函数的目的。就目前而言,分布式纳什平衡点搜索算法往往是在博弈者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确定的情况下以及博弈者之间能在通信网络上进行信息互换的基础上设计的。然而,在实际问题中,博弈者目标函数可能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
氮氧化物(NOx)作为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及环境有较大危害,如何有效脱除NOx已经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课题。氨选择还原法(NH3-SCR)被广泛应用于贫燃柴油机尾气和固定源烟气中NOx的消除。其中,针对移动源尾气中NOx的消除,Beta分子筛负载Fe催化剂是一种具有较好活性的NH3-SCR催化剂,但是由于尾气中存在的烃类化合物(如丙烯)会在Beta分子筛酸性位上聚合并形成积碳导致催
高熵合金(High-entropy alloys)由等摩尔或近等摩尔比例混合的多个主要元素构成,并具有简单晶体结构,包括体心立方(BCC)、面心立方(FCC)及其有序超结构(B2、L12)等。其中,Al和过渡族金属(TMs,Transition Metals)组成的BCC基Al-TMs系高熵合金的微观组织对Al含量敏感,极易出现BCC固溶体相与有序B2相共存,且形成网状调幅分解组织,会严重降低合金
当前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现实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加强网络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是亟需完成的目标。网络道德治理作为网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发展趋势和迫切需要攻克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网络治理的新思想,以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促进网络生态良性发展,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各国人民。本研究从虚拟主体的特征出发研究网络道德价值观建构
水凝胶由于其高吸水或吸收生物液体的能力,能够充分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药物释放、细胞培养、组织工程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然而,水凝胶的制备通常需经过复杂繁琐的过程来合成功能性单体,且水凝胶功能性单一,在释药时可能存在突释现象或缺少智能响应性,限制了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简单快速的方法制备了不同交联结构的水凝胶,通过调控交联网络实现了水凝胶对药物的可控及响应性释放,并研
海岸波浪破碎和其引起的波生流(沿岸流和裂流等近岸环流)是引起海岸泥沙输移、海岸变形和污染物扩散的主要动力因素,因此研究波浪破碎和波生流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建立了缓坡海岸上的波浪多次破碎情况波能耗散的计算模型,给出了波浪多次破碎引起的沿岸流剖面的特征,并研究了沙坝海岸上的边界(丁坝)控制裂流系统的流动特征。研究主要采用模型实验方法,同时也采用了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缓坡海岸是一
季节性湖冰是地处中低纬度的泛第三极区域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是区域气候的重要指示器。与高纬度湖泊相比,该区域在冬季具有太阳辐射强、降水少、冰厚度小和表面泥沙含量高等特点。研究该区域湖冰对于分析气候变化对泛第三极区域冰冻圈影响、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中低纬度干旱、半干旱区域浅水湖泊的典型代表乌梁素海,于2015-2018年开展了连续3个结冰期的湖冰辐射特性和生消过程的现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