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中所提倡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英汉双语教学,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作为教学手段进行学科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自教育部2001年提出在高校推行双语课程教学以来,双语教学蓬勃发展,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但大多研究主要是在宏观层面上,针对双语教学的社会环境、国家双语制度、双语学校性质及规模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双语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关注不够,相关研究的理论性成果也比较少。目前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诸如双语教学师资水平不足,双语教学课堂语言使用的随意性,双语课堂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进而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双语教学的课堂质量,真正提高学生使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术交流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双语课堂语言教学的效果是双语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质量。现阶段我国双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保持型,教师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课堂情况下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选择。语言学家奥尔(Auer,1998)将双语者在同一或不同话轮中对两种语言或多种进行交替使用的现象定义为语码转换,认为语码转换是一个动态的语言选择过程。而双语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英汉两种语言交替使用的动态过程,因此,双语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选择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语码转换的过程,是师生在顺应课堂语境因素的前提下进行的英汉两种语言的交替。双语课堂语言教学的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语码转换的模式,它既要顺应双语课堂的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又要顺应课堂师生的活动心理等。
语码转换作为双语课堂上重要的教学手段,其最佳状态需要在一定模式下得以实现。于国栋(2001)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其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从顺应理论角度对语码转换的本土化研究。他认为语码转换应该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方面。就顺应而言,Vetschueren(1999)从语用学角度提出语言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处于外部的原因。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中,通过商讨性策略作出的灵活选择,以满足交际需要。语言的顺应过程主要涉及语境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意识形态的顺应及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这四个方面。
本文以于国栋(2001)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为切入点,结合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理论,尝试从语用学角度将顺应理论融入到双语课堂教学,进一步论证顺应理论对提高双语课堂语码转换使用的有效性,提高双语教师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使双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进而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本研究选取青岛科技大学已开设双语课程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对双语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预期达到以下目标。从语言使用上讲,通过顺应理论的恰当使用,双语教师能够由无意识、盲目的语码转换转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语言选择,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双语教材的难易程度、英汉语言差异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顺应;从语码转换的模式方面,语码转换要达到顺应双语课堂语境、双语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学生课堂心理的最佳状态。研究表明,顺应理论运用得当的双语课堂效果较好。将顺应理论融入到双语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语码转换的驾驭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实际运用英语的水平。这一研究对双语教学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对双语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双语课堂教学质量也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