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型社区自治:基层自治实践的新探索——基于山东省R市的实证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乡村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发生巨大转变,原有的村民自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乡村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与封闭的村民自治模式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渐显现,村民趋少、村庄趋散、村组织趋弱、集体收入趋少与农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境也愈演愈烈,村民自治进入“瓶颈”期。为了适应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及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国家提出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战略,以农村新型社区为载体的自治模式成为破解村民自治瓶颈的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自国家2006年提出“农村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十年间全国各地不仅探索了不同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同时对农村社区自治模式也展开了积极探索。经过十年的实践,农村新型社区自治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自治有没有克服原有的村民自治的弊端,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论文以山东省R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自治理论对农村新型社区自治展开研究。文章以R市不同类型的农村新型社区自治实践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心村型、乡镇驻地型以及村企联建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农村新型社区自治实践探索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农村新型社区自治的新特色,主要表现在:推进党组织“实体化”,重构社区自治组织;打破封闭的村民自治模式,形成多元参与的农村新型社区自治形式;农村新型社区自治以服务为重点,寓自治于服务;选派优秀干部参选“两委”成员,创新用人方式。虽然农村新型社区自治有其新特色,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组织、保障、观念、自治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问题文章从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所存在的偏差、农村新型社区自治运行机制“内卷化”、农村新型社区村民间社会关联度较低、“强国家—弱社会”的路径依赖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针对农村新型社区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基层政府、党组织、社区村民委员会的角色定位、多元自治组织协调合作、社区软环境建设、完善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村新型社区自治改善的对策。  当前农村新型社区自治是在政府引导下的自治,是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交互作用下的结果。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农村新型社区自治必将成为村民自治的继替与转型,成为农村基层自治实践的新形式。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反腐倡廉的任务,提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加强对权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分制、选课制的推行,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社区的建设工作。特别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公寓开始从高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各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结构不断调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利益平均化状况被利益差别所取代——改革与发展在给公众普遍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公众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异质性日益明显。在人口流出区,大量人口外流导致农村日益空心化,土地大量抛荒,农村衰败现象日益凸显。在人口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然而,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警察,公安机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庞大的重要的执法力量和武装力量,处在执法执勤的第一线。当前,我国正
中国共产党的抗震救灾思想,是指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抗震救灾的具体实践中,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所提出的有关救灾的一系列观点、想法以及为此所发表的文章和讲话,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指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