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具有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但也是遭受外来植物入侵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原产于欧洲、北美洲南部及中美洲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香菇草被广泛应用于湿地造景及室内绿化,但因其适应能力强、扩散速度快,现已对我国尤其是南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并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植物。对入侵植物来自原产地和入侵地的基因型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成功入侵的机制。然而,入侵地香菇草的生长和形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否发生了有利于入侵的变化目前并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一系列控制实验,比较了原产地和入侵地香菇草的不同基因型在生长和形态等方面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响应,以期揭示湿地外来植物香菇草的成功入侵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原产地和入侵地香菇草的不同基因型进行不添加氮素和添加不同形态氮素(铵态氮、硝态氮和甘氨酸)的处理,发现入侵地香菇草的生物量和分株数显著高于原产地。与原产地香菇草相比,入侵地香菇草的生物量和分株数在添加氮素时增加的更多。原产地和入侵地香菇草的生物量分配和形态对氮处理的响应表现出显著差异。(2)将原产地和入侵地香菇草的不同基因型种植在水淹和非水淹环境中,发现入侵地香菇草的生物量积累和克隆生长显著高于原产地香菇草。与原产地香菇草相比,入侵地香菇草的生物量在水淹环境中降幅较小,表现出更强的水淹耐受性。此外,入侵地香菇草通过增加株高及叶生物量分配表现出了“逃避策略”,以此缓解水淹胁迫。(3)将原产地和入侵地香菇草的不同基因型种植在三种不同大小的容器中,发现入侵地香菇草的生长更为旺盛。入侵地香菇草的生长和形态对不同空间处理均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原产地香菇草的生长在不同空间中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形态上也只有比茎长表现出显著差异。(4)将原产地和入侵地香菇草不同基因型的前端分株种植在30%的自然光照下,基端分株种植在100%的自然光照下,并对前端和基端分株间的匍匐茎进行切断或连接处理,发现入侵地香菇草的生物量积累显著大于原产地香菇草。在光照异质条件下,克隆整合对原产地和入侵地香菇草生长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入侵地香菇草基端分株在生物量分配上表现出明显的“趋富特化”,而原产地香菇草基端分株的生物量分配却不存在这种现象。综上所述,香菇草对多种环境变化的响应在入侵地发生了适应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香菇草在入侵后发生了适应性进化,也可能是由于一些基因型在入侵的早期阶段已经被淘汰,或者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