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ZnO以其优良的光催化性能成为光催化型无机抗菌剂家族中的重要一员。然而,未经修饰的纳米ZnO普遍存在量子效率偏低,光催化性能较弱,抗菌性能不强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现代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通过对纳米ZnO进行Sb与Mg两种离子的掺杂来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并对纳米粉体的抗菌活性及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对掺杂纳米ZnO的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性能进行考察,同时对降解机理进行探讨。采用‘非水相控制pH离子交换除氯的沉淀—缩聚法’合成制备纳米材料,通过离子交换树脂交换除氯,同时提供反应所必需的OH-,加速了Zn、Sb(或Mg)的水解,缩短了制备周期。非水相制备环境阻止了水分引起的聚合反应,降低了产物的缩聚度。在该条件下,金属氢氧化物发生分子间的脱水直接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品体。经XRD与TEM分析,掺杂纳米ZnO在较低浓度掺杂时,其晶格结构仍保持ZnO的六方形晶体结构,但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形成了新的晶体结构。当Zn/Sb摩尔比达到5/1时,超出了ZnO固溶体的掺杂界限,ZnO的六方形晶格结构则不复存在。干燥是溶液化学法制备纳米微粉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选用乙酸异戊酯作为共沸干燥剂,其带有的极性基团(羰基)能够替代水分子与微粒表面的极性基团之间形成较弱的吸附作用,利用分子上的两条烷烃链延伸在微粒表面覆盖更大的表面积,有效地阻止了微粒间的直接接触,形成较大的团聚,提高了制备过程中纳米材料粒径的可控性。此外,乙酸异戊酯较高的沸点(142℃)也提高了共沸蒸馏除水的效率。研究了光照条件与无光照条件下不同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光照是纳米ZnO发挥抗菌性能的充分条件。光照条件下,掺杂纳米ZnO的抗菌性能远远高于未掺杂纳米ZnO,其中Sb掺杂纳米ZnO的抗菌性能优于Mg掺杂纳米ZnO。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及黑曲霉为受试菌株考察了不同纳米粉体的抗菌性能,发现掺杂比例为10/1的纳米粉体抗菌性能最好。然而,掺杂比例过高,达到5/1时,材料的抗菌性能降低。抗菌效果的好坏除与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有关外,还与受试菌株的细胞壁结构及成份有关。采用自制光催化反应器,以甲基红为降解底物,确定了光催化降解的最佳条件为紫外光照兼通气。通过对甲基红的光催化降解实验发现,Sb3+与Mg2+掺杂能够显著提高ZnO粒子的光催化活性,最佳掺杂摩尔比例Zn╱Sb与Zn/Mg均为10/1,并就Sb3+与Mg2+掺杂改善纳米ZnO光催化性能的机制进行讨论。同时通过对降解过程的跟踪,对甲基红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