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V2.1通过内质网和细胞膜互相作用对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u0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核细胞中,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作为细胞内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能与不同的膜细胞器,形成紧密接触的特殊区域——膜接触位点(Membrane Contact Sites,MCSs)。ER与质膜(Plasma Membrane,PM)之间形成的MCSs,依赖蛋白的系链作用,保持动态或瞬态的7-30nm范围内的微小距离,对细胞内的Ca2+信号传导和脂质运输具有重要意义。
  胰岛β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是由延迟整流钾电流介导的,电压门控钾通道(Kv)亚型Kv2.1通道是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主要组成成分,在β细胞高水平表达。前期有研究发现β细胞KV2.1通道的表达非常丰富,但采用通道特异性抑制剂抑制这些通道活动(包括相关的KV2.2通道)对β细胞动作电位影响不大,对胰岛素的分泌活动也没有影响。然而有多个研究小组报道,采用KV2.1敲除小鼠揭示KV2.1通道蛋白的敲除改变了葡萄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的电活动,促进了胰岛素的分泌。总之,Kv2.1通道和KV2.2通道在胰岛素分泌中的作用仍存在矛盾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探索Kv2通道与β细胞分泌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分子机制。最近研究表明,Kv2.1通道存在于ER-PM连接处,参与神经元ER-PM接触点的形成,是一种新的ER-PM接触点链接蛋白,在细胞膜上形成簇状结构,然而其生理功能仍未阐明。
  本研究证实了KV2.1通道对β细胞分泌活动的调控作用,是促使ER-PMMCSs形成的调控结构,观察到KV2.1通道与囊泡关联膜蛋白关联蛋白A(VAPA)的直接相互作用,并分析了这种ER-PM互作关系与β细胞分泌活动的相关性。
  1.Kv2.1通道对胰岛β细胞分泌活动的调控作用为了证实KV2.1通道在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作用,检测沉默KV2.1蛋白基因和限制电流传导对β细胞系INS-1细胞胰岛素胞吐作用的影响。膜片钳膜电容测量技术结果显示:SiRNA敲低INS-1细胞Kv2.1通道蛋白的表达能显著抑制囊泡的分泌,而Kv2.1通道特异性阻断剂STX(stromatoxin)虽能显著阻断外向性钾电流,但对囊泡分泌活动没有影响。以上结果证实了KV2.1通道不导电时,具有影响囊泡分泌的作用。
  2.Kv2.1通道在β细胞ER-PM接触点的形成为了确认不导电的KV2.1通道在β细胞ER-PM分布情况。用EGFP荧光标记KV2.1过表达INS-1细胞,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成像技术,在细胞底部和中部扫描成像显示:KV2.1通道在INS-1细胞形成斑片状的结构分布。为了进一步验证在Ca2+内流下,KV2.1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用Kv2.1-EGFP和mCherry-STIM1共转INS-1胞,设置对照组和TG组。TG(Thapsigargin)是一种Ca2+-ATP酶抑制剂,可通过打开细胞膜钙离子通道致细胞内Ca2+池释放,从而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成像技术,在细胞底部成像显示:相对于对照组,TG组明显诱导STIM1迁移到KV2.1介导的ER-PM接触位,与KV2.1高度共定位。STIM1在前期研究发现是β细胞分泌的调节蛋白。以上实验结果确认了KV2.1通道在ER-PMMCSs形成的高密度聚集结构,并参与β细胞受Ca2+内流诱导的分泌过程。
  3.Kv2.1通道与VAPA互作介导β细胞ER-PM接触点的形成为了研究KV2.1通道与VAPA的互相作用,介导了ER-PM的膜接触。用EGFP荧光标记KV2.1蛋白,mCherry标记VAPA蛋白。在内源性HEK293细胞分别过表达EGFP-KV2.1和共表达EGFP-KV2.1+mCherry-VAPA。利用共聚焦扫描细胞底部成像显示:单转入KV2.1时,KV2.1在PM上均匀分布,不形成簇状典型结构;共转入KV2.1和VAPA时,KV2.1与VAPA高度共定位并在膜上形成簇状分布。内源性HEK293细胞不表达VAPs蛋白。为了进一步确认KV2.1与VAPA形成互作的分子机制,用EGFP-Kv2.1和VAPA的碱基点突变体mCherry-VAPA(K94D/M96D)共转INS-1细胞,共聚焦扫描细胞底部成像发现:显著抑制了Kv2.1通道介导的簇状结构的形成。以上实验数据证明了KV2.1能与VAPA构建正确联系介导ER-PM的接触。
  4.FRET实验证实Kv2.1通道与VAPA直接相互作用为了验证ER-PM中,KV2.1与VAPA的直接相互作用,用荧光Clover2和mRuby2分别标记KV2.1和VAPA,并分别将Clover2-N1+mRuby2-VAPA和Clover2-KV2.1+mRuby2-VAPA共转INS-1细胞。Clover2、mRuby2分别用488nm和559nm激发,并分别用500-530nm和570-625nm记录供体荧光基团Clover2和受体荧光基团mRuby2的荧光强度。利用共聚焦FRET成像技术获取供体通道、FRET通道、受体通道荧光图像,计算出Nfret值:显示Clover2-Kv2.1和mRuby2-VAPA存在明显的FRET现象,Clover2-N1和mRuby2-VAPA无明显的FRET现象。这些结果提示Kv2.1通道与VAPA蛋白共处同一ER-PM接触点,直接链接维系了该ER-PM接触点的形成。
  5.Kv2.1通道介导的ER-PM接触点促进β细胞分泌功能在研究KV2.1通道与VAPA介导的ER-PM对β细胞分泌的影响,将WT-INS-1细胞作为对照组,Clover2-Kv2.1和mRuby2-VAPA共转INS-1细胞作为阳性组,Clover2-Kv2.1和mRuby2-VAPA(K94D/M96D)共转INS-1细胞作为阴性组,均加入高糖(20mM)刺激处理1小时。采用放免法检测胰岛素分泌量显示:阳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含量,阴性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些实验数据表明KV2.1与VAPA构建ER-PM的接触时,促进了β细胞分泌的功能;失去VAPA介导,则减少了胰岛素分泌。
  结论:KV2.1通道是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的重要调节蛋白,其与VAPA蛋白直接相互作用维系了ER-PM接触位点的形成,这种ER-PM接触位点与KV2.1通道调控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分子机制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报纸
学位
期刊
背景:多细胞生物已经与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的复杂联合体共同进化,这些联合体统称为微生物群。肠道微生物菌群影响大脑主要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和代谢四种途径。微生物群的改变可以调节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相关的行为,例如社交活动,压力和焦虑相关反应。“菌群-肠-脑轴”形成双向影响。然而,没有任何一种假设可以完全解释肠道菌群-大脑相互作用的机制。微生物群影响神经元活动和宿主行为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因此,加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