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比能量、高电压、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小、无记忆效应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在便携式数码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电力储能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满足锂离子电池市场高比容量和高安全性的使用要求,大力开发电极材料成为当前研发重点,而电极材料的储锂能力高低对电池比容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商用的石墨负极材料(372 mAh/g),Si材料具有最高理论嵌锂比容量(4200 mAh/g,Li22Si5合金相)、电压平台低和地球资源丰富等优势,是下一代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最有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Si负极材料的使用主要存在两大瓶颈问题:一是在反复脱嵌锂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体积变化效应,导致Si材料循环稳定性差;二是Si材料本身导电性差,不利于电子的传导。本文针对上述两大问题,依次设计了微米级分散型Si基复合材料、包覆型多孔Si基复合材料、珊瑚状多孔Si基复合材料及板砖型Al-MOF等新型结构,提高Si基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微米级多孔 Si材料中的一次纳米孔颗粒不仅可以缩短Li+的扩散距离,还可以有效改善体积膨胀问题,同时微米尺寸的二次颗粒又能保证高的振实密度,提高Si基材料的比容量。具体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针对光伏产业中金刚线切割微Si粉杂质含量高的问题,通过表面改性3步预处理,除去Si颗粒表面的SiO2层、附着的金属杂质和有机粘污层PEG,对应的金属和有机杂质去除率分别为67.4和43.7%。通过液相混合和高温热解方法,设计并制备出微米级分散型PSi/PA-C(1:6)复合材料,在0.1 A/g下循环100次后,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达到463.1和458.5 mAh/g,显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其归功于适量无定形PA-C颗粒均匀覆盖住Si颗粒,宏观上既可缓解Li+脱嵌过程中Si的体积膨胀效应,同时电极材料中PA-C又形成了互相交连的导电网络。(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 HF腐蚀和高温裂解PEG的新工艺,对金刚线切割Si颗粒进行表面改性优化处理,并揭示了不同预处理下Si颗粒的表面改性模型、作用机理及对电化学特性的影响规律。表面改性后的总金属和有机杂质去除率分别达到66.76 和 70.42%,得到纯度约为4.5 N的Si粉。表面改性处理样品Si0、Si1和Si2在0.1A/g下,循环100次后的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0.9/0.7、33.4/33.2和230.0/229.2 mAh/g。可见,Si颗粒表面SiO2和粘污层PEG的有效去除可以减弱Li+迁移到Si界面时受到的阻碍,降低颗粒表面不可逆副反应造成的Li+消耗量,从而提高Si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同时,提出了 NaNO2作为催化剂在表面改性后的微米Si颗粒上打孔的方法。通过热力学分析和工艺优化,发现HF/HNO3/NaNO2/H2O溶液体系为16:4:1:80,反应120 min时,可得到Porous Si@SiO2复合结构,其纳米孔洞为Li+的快速嵌入和脱出提供便捷通道,也为Si的体积膨胀提供缓冲空间。包覆的SiO2层可避免Si与电解质的直接接触,减少不可逆副反应的发生,同时,非晶SiO2层以Si-O-C官能团形式增强了Si与C界面之间的结合力。通过表面PVP吸附和高温热解碳化处理,得到微米级包覆型Porous Si@SiO2@C复合材料,在0.1 A/g下循环100次后的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是1051.4和1038.2 mAh/g,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包覆的纳米C层不仅可以提高复合结构的导电性,还具有巩固材料结构稳定性的作用。(3)为得到多孔Si结构更加稳定,操作更加简单的微米级多孔Si基复合材料,选择价格低廉Al-Si合金粉为原料(~21μm),通过去合金化、预氧化和高温碳化的简易流程,得到双壳层约束的新型珊瑚状Porous Si@SiO2@C复合材料,其中SiO2@C厚度约为44~72 nm。电化学性能表明:Porous Si@SiO2@C在0.1 A/g下循环100次后,放电和充电的比容量分别是933.2和929.2 mAh/g。揭示了珊瑚状多孔结构中初晶Si和共晶Si的物相组成对电化学特性的作用机理,其中亚微米初晶Si主要起支撑结构稳定作用,而共晶组织中被HCl刻蚀后得到的纳米共晶Si孔则起缓冲体积膨胀作用。(4)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Al-Si合金粉为原料(~6 μm),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并制备出结构优化的珊瑚状Porous Si@SiOx复合材料,揭示了珊瑚状多孔结构中的孔隙率、导电位点和SiOx层的关联作用对电化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发现多孔结构的Si、Al和O浓度分别为83.39、5.73和10.64 wt.%,孔隙率为82.04%,介于75.0~85.0%,理论上可以缓冲Si脱嵌锂过程中300%左右的体积膨胀。当共晶组织中的Al被过度浸出后,会导致3D珊瑚状共晶Si棒结构崩塌。同时,揭示了 10 nm SiOx层中Si价态组成(Si0、Si4+/Si0、Si3+和Si4+)和比例变化对电化学特性的影响机理,发现在1.0 A/g下,该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3058.7和2364.4 mAh/g,且循环100次后分别为1367.9和1340.8 mAh/g,循环300次后依然达到903.2和899.7 mAh/g,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5)针对上述Al-Si去合金化后形成的AlCl3溶液的再生利用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利用PVP辅助修饰的自组装水热法。在PVP修饰的150℃下反应9 h,制备出粒径为878.6 nm,孔径为2.5nm的新型板砖型Al-MOF颗粒。在pH=4~5的酸性条件下,金属Al离子与对苯二甲酸有机配体中的O形成了 AlO6八面体结构,八面体AlO6簇进一步通过配体连接,形成了具有菱形孔道的三维结构,便于Li+的快速传输和脱嵌反应。在0.1 A/g下,板砖型Al-MOF的首次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是392.4和379.2 mAh/g,循环100次后,对应比容量分别达到372.3和370.8 mAh/g,显示了优越的比容量恢复能力,最终实现了 AlCl3溶液的再生利用。
其他文献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产业的深入发展,数据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一现象给数据库管理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迫使传统数据库向着分布式数据库方向发展。在大数据环境下,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应用对数据库查询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索引作为数据库中加快数据访问的关键组件,其数据结构和访问策略需要根据应用需求的提升不断做优化。数据库索引的发展除了受应用驱动外,其实现方式也要随着硬
相比于以加密货币为主要应用的公有链系统,面向企业级应用的许可链系统对系统性能有更高的要求,其中共识、存储与执行等主要模块的效率是制约区块链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许可链因其具有更强的安全假设可采用更高效的拜占庭容错协议进行区块共识,而随着许可链共识性能的增强,区块链在存储与执行性能方面的不足开始体现,并逐步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首先,为防止拜占庭节点单方面篡改数据,现有区块链系统采用全复制方式管
大白菜(Brassica rapaL.ssp.Pekinensis,AA)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叶球是大白菜的主要食用部位,叶片及叶球发育相关性状直接关系到大白菜的产量和商品性。目前,针对大白菜叶片和叶球发育相关性状开展QTL定位的报道逐渐增多,研究多集中在叶长、叶宽、球高和球重等性状,且主要采用SSR和InDel等传统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图谱密度较低,定位区间大部分大于
由生物质衍生的生物碳因原料来源广、储量大、可再生而成为清洁新能源技术中不可或缺的碳催化材料,它对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对生物碳的制备、性能及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多种制备方法如热解法、水热法、热解活化法、模板法、离子热碳化法、熔盐热解法和微波处理法等已被报道。所制备的非金属生物碳基催化剂的分子氧氧化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电磁干扰不仅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健康而且影响各种电子仪器的正常运行。此外,由于军事武器的生存是发挥作战效能的前提条件,因此军事对抗中信息的侦测与反侦测成为了战争的关键。为避免雷达的探测与追踪并实现反侦察,隐身技术已成为现代军事技术的研究重点,而能将入射电磁波转化为热能从而衰减入射电磁波达到吸波效果的高性能吸波材料,对发展隐身技术以及消除电磁干扰等军事及民用领
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类为媒介,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儿童融入自然,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儿童对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自然教育鼓励孩子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撷取知识,释放孩子潜在能量,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自信等综合素养。
期刊
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温度低于100℃的低品位热量,现有技术还无法充分利用这些热量。作为一种新兴的节能技术,基于逆电渗析(RED)法的低品位热综合利用技术则可实现“热-电、热-氢、热-废水处理能”等形式的能量转换。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热分离装置将低品位热能先转换成工作溶液浓差/盐差能,然后利用RED电堆/反应器再将浓差/盐差能转换成电能、氢能、废水处理能等形式的能量。显然,热分离装置结构形式
管道悬索桥为承载管道(输送石油、天然气或水)跨越峡谷、河流等障碍的悬索结构。管道悬索桥具有窄、柔、轻、钝等特点,抗风问题突出。在雾凇和雨凇易发地区,管道桥可能遭遇覆冰灾害,引发其气动外形明显改变以致抗风性能下降。本文首先回顾了管道悬索桥的发展过程,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近20年来管道悬索桥抗风研究的进展,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管道悬索桥覆冰特征、覆冰圆柱气动特性和管道悬索桥抗风性能三个问题,开展
天然橡胶(NR)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是我国的NR主要靠进口,开发可再生新型橡胶资源刻不容缓。基于我国生物基杜仲胶(EUG)具有垄断性的资源优势,发展EUG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结晶性阻碍了其橡胶弹性的显现。本论文旨在降低EUG的结晶性,从而赋予其优异的弹性和加工性能,另外改善的形状记忆性能和宽阻尼性能可使其用于除了传统橡胶外的其他新型智能材料。三唑啉二酮(TAD)点击化学方法用于EUG改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