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甲素敏感瘤谱的发现与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是从传统中药雷公藤中分离提取的天然三环氧二萜。作为高活性成分之一,雷公藤甲素广谱的抗肿瘤作用虽得到一致认同,但有效剂量下导致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此外,近年来雷公藤甲素的作用靶标被逐一揭示,进一步确证抗肿瘤领域雷公藤甲素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指导其临床应用。目的:寻找雷公藤甲素在不同肿瘤细胞系中的敏感瘤谱,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1)采用CCK-8和MTT法评价雷公藤甲素对15种选定的血液肿瘤细胞和实体肿瘤细胞的敏感性。(2)通过建立不同异种移植瘤模型考察雷公藤甲素低、中、高剂量的药效水平和毒性情况,并改变相同剂量下MV-4-11荷瘤小鼠的给药周期考察雷公藤甲素的治疗作用;采用H&E染色法考察雷公藤甲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及对肝脏组织的毒性情况;采用IHC染色法检测雷公藤甲素对肿瘤组织的增殖和凋亡情况。(3)通过Western blot试验在敏感瘤株中检测雷公藤甲素靶标蛋白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分子的影响,并考察其在不同血液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差异。(4)使用流式细胞术考察雷公藤甲素是否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结果:(1)细胞活力测试结果显示,与其他肿瘤细胞株相比,雷公藤甲素作用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系(MV-4-11、KG-1、THP-1 和 HL-60)24h、48h和72h后的IC50分别低于30nM、15nM和10nM,且呈时间依赖性。(2)体内药效结果显示,经雷公藤甲素20、50、100μg/kg/d腹腔注射给药的THP-1白血病荷瘤小鼠的瘤重抑瘤率分别为49.34%、94.20%、99.36%;经雷公藤甲素5、15、25 μg/kg/d腹腔注射给药后的MV-4-11白血病荷瘤小鼠的瘤重抑瘤率分别为14.77%、-1.52%、31.67%;经雷公藤甲素100、500 μg/kg/d腹腔注射给药后的MDA-MB-231乳腺癌荷瘤小鼠的瘤重抑瘤率分别为45.06%、96.52%。21天的周期内,MV-4-11荷瘤小鼠1天1次、2天1次、3天1次、4天1次腹腔注射雷公藤甲素500 μg/kg后肿瘤均消失,而7天1次给药几乎没有抗癌作用;1天1次雷公藤甲素低剂量组(50 μg/kg)的药理活性与1天1次、2天1次、3天1次、4天1次雷公藤甲素高剂量给药组(500μg/kg)相同,但肿瘤消失的时间推迟;此外,2天1次给雷公藤甲素50μg/kg的抑瘤活性较1天1次给药弱。(3)H&E染色结果显示高剂量雷公藤甲素(500 μg/kg/d)给药组出现肿瘤细胞病理性核分裂现象,显著降低肿瘤细胞活力。同时严重损伤荷瘤小鼠的肝脏,少量肝细胞出现坏死碎片。此外,4只MDA-MB-231乳腺癌荷瘤小鼠在腹腔注射雷公藤甲素500 μg/kg/d 20天时出现1只死亡。另外,THP-1异种移植瘤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在所有给药组中均上升,分别是对照组的1.6倍和1.5倍。(4)IHC染色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给药组增殖标记物Ki67减少,凋亡标记物Cleaved Caspase-3增加,且具有剂量依赖性。(5)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显示,雷公藤甲素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增加AML细胞中DNA损伤标志物γH2A.X蛋白的表达,并降低p-RPB1、RPB1和H2A.X-p142的蛋白水平,而TAB1和p-P38的蛋白水平没有发生变化。此外,相比其他血液肿瘤细胞,WSTF、RPB1蛋白在敏感瘤株AML细胞中表达水平更低。(6)雷公藤甲素5、10、20、50nM诱导MV-4-1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4%、7.56%、54.70%和98.07%;相同浓度药物刺激下,凋亡的THP-1细胞分别占2.37%、7.52%、43.02%和79.38%。雷公藤甲素0、2、5、10nM作用于MV-4-11细胞48 h后,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分别占69.40%、73.11%、75.55%和78.55%;相同浓度药物作用下,THP-1细胞的细胞周期也被阻滞在G1期,分别占58.13%、60.75%、60.60%和 66.85%。结论:雷公藤甲素是中药雷公藤中抗肿瘤活性较强的成分之一,AML细胞对雷公藤甲素较敏感,敏感机制可能与WSTF-RPB1的表达相关。雷公藤甲素抗AML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WSTF-RPB1信号通路,使细胞阻滞在G1期,影响DNA损伤修复,促进细胞凋亡。研究意义:传统中药雷公藤是一把“双刃剑”。其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既是药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临床治疗窗口较窄。本研究立足于基本的试验现象,经体内与体外试验的验证发现雷公藤甲素的敏感瘤谱,并提出可能的敏感机制,旨在扩宽雷公藤甲素应用的安全窗口,为雷公藤甲素临床适应症的选择提供分子基础。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同时死亡率也居女性癌症患者中的首位。与其他类型的肿瘤相比,乳腺癌患者由于乳房切除、更年期等原因,更容易处于长期的慢性应激状态,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着不利影响。慢性应激状态下,SNS系统被持续激活并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可作用于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drenergic receptor,β2-AR)激活下游一系列级联反应,促进肿瘤的发展。
学位
复杂度作为衡量二语写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书面纠正性反馈作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相关研究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有关反馈对写作产出影响的研究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准确度,或者只选择复杂度的几个指标,关注高中生群体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出发,系统探究书面纠正性反馈对高中
学位
写作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写作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动机无疑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教学评价机制,且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与动力存在普遍不足的现象。而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是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为学习活动或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的评价,研究表明其在激发学习者写作动机方面有显著作用。但目前研究的研究对象大多数为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因此本研究将形
学位
词汇是能够单独在交际中使用的最小单位,词汇知识的增长是语言能力和核心素养提升的基础。传统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因其乏味、低效等日益遭受诟病,学生难以实现对词汇知识的内化和应用,词汇广度深度水平总体较低。学界围绕词汇知识及其不同层面,主要从不同教学方法下词汇知识的有意学得或语言活动中词汇知识的附带学得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但从不同教学模式切入来研究词汇知识的并不多。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扶持和《普通高中英
学位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服用院内中成药制剂“内消片”的痰瘀互结型甲状腺结节患者,评价内消片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通过细胞实验,初步探讨内消片的主要治疗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01月至2021年11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与病房确诊为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患者,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合计64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
学位
芡实(Euryales Semen),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干燥成熟种仁;入脾、肾经,具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功效;临床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芡实在我国分布广泛,不同产地芡实存在性状等品质差异。性状的改变源于上游基因、转录、蛋白等的变化,同时伴随代谢物的改变。代谢物是药材品质的物质基础——多糖等大分子能抗肿瘤,小分子能降血糖、抗氧化
学位
近年来,金融市场上接连发生的极端事件和极端变化所引发的尾部风险对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对风险管理者来说,研究度量尾部风险的方法并对其做出精确的判断和预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很多金融数据的分布呈现偏斜、非对称、重尾和多峰等问题,传统的正态分布已经不适用于研究尾风险.因此,很多学者试图寻找新的分布来拟合具有不同特征的数据,允许其在偏态、峰度和尾部等方面更具灵活性.在本篇文章中
学位
目的:探究半夏-黄连对糖尿病前期大鼠模型GLP-1水平与STC-1细胞GLP-1分泌受损的改善作用,并揭示半夏-黄连对甜味受体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同时对半夏-黄连改善GLP-1分泌的一些潜在机制进行探究。方法:1)在体实验:取正常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选取7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21只每天给予50g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进行造模。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半夏-黄连组(1.
学位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滋阴/补阳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临床疗效。方法:主要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DOR、POI)61例,分为滋阴组(辨证属肾阴虚证)32例,补阳组(辨证属肾阳虚证)29例。滋阴组予左归丸治疗,补阳组予右归丸治疗,每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经滋阴/补阳治疗后,患者血清生殖激素(FSH、LH、E2、AMH)水平、窦卵泡(AFC)数量、中医证
学位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导师以调脂颗粒为基础方加减治疗高脂血症的医案进行分析,挖掘导师治疗高脂血症的处方规律,探讨导师对吴门医派调脂方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寻调脂颗粒治疗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预测其治疗高脂血症的潜在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从而推动调脂颗粒方进一步研究、开发与应用。方法:1.收集2018年01月到2021年12月于陈竞纬教授门诊就诊的HIS电子病历中被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