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的自然教育虽然在国家研学旅行政策的背景下开始蓬勃发展,但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与学校课程相关的研学课程尚未成体系。昆虫一方面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保护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最适合用来作为中小学生命科学教学的材料,由此可见,昆虫博物类自然教育是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一个契机。因此,本研究以昆虫博物类自然教育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对儿童认知、情感和保护意向的测验和评估揭示自然教育给儿童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自然教育虽然在国家研学旅行政策的背景下开始蓬勃发展,但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与学校课程相关的研学课程尚未成体系。昆虫一方面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保护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最适合用来作为中小学生命科学教学的材料,由此可见,昆虫博物类自然教育是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一个契机。因此,本研究以昆虫博物类自然教育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对儿童认知、情感和保护意向的测验和评估揭示自然教育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就评估结果改进昆虫自然教育课程提出建议。本研究对两个昆虫夏令营46位儿童(7-13岁)参加营期前和参加营期后分别进行了绘画、访谈和问卷的调研。在结果分析时采用三角测量法,即结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来测验同一对象。通过对绘画中昆虫种类、昆虫腿部结构、昆虫状态、昆虫栖息地相关的视觉元素识别和视觉元素频率的统计,结合对应的访谈得到昆虫认知方面的不足与偏差,提出相关教学策略的建议。通过对昆虫概念阐述与昆虫图片指认相关的访谈,得到儿童在昆虫概念认知表现,结合不同层级的认知表现对如何学习昆虫概念提出教学意见。对营期二儿童对昆虫感觉前后测差异的显著性、营期二儿童对昆虫保护意向前后测差异的显著性、营期二前测儿童感觉和保护意向的相关性、营期二后测儿童感觉和保护意向的相关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到感觉和保护意向呈正相关,夏令营对感觉和保护意向均有提升作用。利用NVivo对儿童对不同种类昆虫的感觉、保护意向理由、儿童感觉变化原因等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得到影响儿童感觉的核心因素。编码结果在量表量化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有了更加具体的影响因素的揭示,具体因素的发现为如何提高儿童的对昆虫的感受以及保护意向预示了如何教学的策略。研究发现了以下关于昆虫概念的问题:(1)儿童的“昆虫”概念理解不准确,概念界定与应用脱节,其中蜘蛛最容易被认为是昆虫纲动物。(2)儿童对昆虫作用的表述呈现人类本位思想,而生态本位表述很少被提及。(3)儿童甚于从自身的角色出发思考保护措施,然而对自身非直接相关的保护措施知之甚少,低年龄阶段的儿童有时不乏一些浪漫主义的想象。研究揭示了以下规律:(1)女生与男生在感觉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对具威胁性和不适感的昆虫更加敏感。(2)女生和男生在保护意向上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更支持昆虫的保护。(3)儿童对昆虫的感觉受到个人情感、个人经历、人类利益、间接信息的影响,其中儿童对昆虫的喜爱很大部分取决于昆虫特征,儿童对昆虫的讨厌主要取决于昆虫特征和损害人类利益的猜想。(4)儿童对昆虫的感觉和儿童对昆虫的保护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不相关的部分主要是儿童在考虑保护意向时多出了对昆虫其他价值和昆虫濒危程度的考量和对符合人类利益的矛盾的摇摆不定。研究得到了以下夏令营效果评价:(1)扩增了儿童对昆虫种类的认识,有利于儿童对昆虫结构的把握。(2)昆虫习性教学存在局限性,尤其是昆虫生命周期的教学。(3)能显著增加儿童对昆虫的好感,对保护意愿的提升效果不及喜爱程度但保护意愿仍能因此得到小幅提升。(4)夏令营活动相较于男生更有助于女生对昆虫好感的提升。(5)儿童与昆虫的互动经历是儿童感觉转变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感官体验。针对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了以下建议:(1)构建昆虫教育生态:情感体验和认知教学相结合。(2)关注昆虫教学中性别差异:平衡不同性别学生的发展。(3)聚焦先前昆虫概念的不足与误解:进行针对性教学。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采用了适合儿童表达的绘画研究。第二,采用了质性和量化结合的三角测量策略,对同一研究对象采用多角度论证,增强结果的可靠性。第三,揭示了夏令营中的自然体验教育之于儿童对昆虫的感觉变化影响的过程。利用编码分析明晰了感觉和保护意向之间成正比的具体原因,以及一些不成正比原因的具体方面。
其他文献
日本人的“依赖”心理乃日本人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意识,它潜藏于日本人的内心深处,表现在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社会结构。关于这种依赖心理的原型,土居健郎在其专著《甘えの構造》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他认为这种依赖心理来源于婴儿对于母亲的依恋,当初生的婴儿渐渐长大,意识到他与母亲是不同的存在的时候,这种依赖心理就开始产生了。依赖心理就是要否定这种母子分离的事实,追求与母亲的一体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继续教育”,是2020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阵地,是实现社会事业更好改革的途径之一。上海作为全国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标杆,许多改革试点项目在上海先试先行、稳步完善,上海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更是转型升级的排头兵,需要更加自觉地依靠转型发展应对上海区域创新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来说,需要立足大
纪录片解说词是纪录片在制作和播放过程中配合电视画面的文稿。该文稿通过对纪录片画面的准确描述和渲染,感染观众,使其了解画面所展现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效果。近几年,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研究发现中国纪录片解说词翻译良莠不齐,从而大大影响了纪录片在外国的接受程度。因此,对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的研究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纪录片《故宫》从建筑艺术、使用功能、
每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无时无刻不映射着它所处的时代语境与社会状况,十八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催生了一批反思工业文明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伟大艺术家,其中就包含了著名的画家及设计师威廉莫里斯,他在拷问和反思当时的时代状况的同时给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艺术理念,紧接着,这种亲自然的、反工业的、提倡艺术平等的艺术理念迅速在欧洲展开。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发,人们原本的生活节奏被全然打
在“创新驱动”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下,进行创客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创客教育,培养“大有可为”的创新性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学校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采用切实可行的创客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推广具有丰富时代烙印的创客教育体系势在必行。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的教育环境更复杂,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创客教育的“落地”,在我国进行创客教育的推广还面临着教育体制、经
体育教师职业成就感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自身职业价值观念、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充分展示,自身与学生共同发展不断提升,获得了他人的认可以及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后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即体育教师职业成就感表现为成功体验与自我效能两个方面,受到其自身内部职业价值观念以及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研究以六安市中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学体育教师职业
本研究聚焦基于TPACK的青少年天文科普课程的开发和评估。研究以滨江少年宫的天文项目高级班学员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在为期14课时的天文系列课程教学后,通过问卷对比评估了学员的科学素养和知识内化情况,及TPACK框架下天文知识的接受能力;通过课堂观察和半结构访谈法则揭示了TPACK学习框架中的技术嵌入对学员学习的知识深度迁移、知识共享与合作、知识创作效能等学习形态的改变。
在毕加索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沃拉尔系列版画中,米诺陶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主题。毕加索所描绘的米诺陶形象,并非简单的陈述和重现古代神话故事,而是将艺术家自身的思想与精神注入米诺陶这个形象中,以此来抒发自身的意图,表达自身的情绪。毕加索也曾明确表示,自己与米诺陶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似性。因此,米诺陶系列版画便成为毕加索艺术作品中较为典型,且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系列艺术作品。通过对米诺陶版画进行研究,可以了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作为一条“性格多变”、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自古以来,我国曾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治理洪水灾害。建国后,中华民族儿女始终将保证黄河不决溢作为黄河治理中最为主要的任务,而堤防工程安全是确保黄河不决溢的重要前提,是确保黄河安澜、保障沿黄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防线。因此,进行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资源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可用水资源状况、未来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水资源管理措施等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时代下的可持续性》由大卫·麦克纳布所著,2017年出版,主要探讨了在日益恶劣的环境中,美国水资源管理部门如何为今世后代提供干净淡水。本翻译报告选取该书的前五章作为原文本。其主要内容为:美国的水资源状况、美国水资源面临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