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基(SU-8)面外运动电热微驱动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MEMS器件中都要用到电热微驱动器,电热微驱动的工作原理通常是:利用电阻发热使温度升高随后产生热膨胀,产生的输出力和输出位移来起到驱动作用。这些驱动器可以分为面外运动驱动器和面内运动驱动器,这一课题已被广泛研究。面外运动电热微驱动器通常运用的使双压电晶圆片效果来产生面外运动。通常为一双层结构,组成双层结构的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彼此不同。当结构升温时,驱动器由于双层结构热膨胀程度的不同而弯曲。这一双层结构还可以被拓展为三层或多层结构的设计。多用金属材料,如Cu,Al,Ni,Au或者半导体材料Si,SiO2,Si3N4等作为结构材料。聚合物材料如SU-8光刻胶也被用作器件的结构材料。我们工作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聚合物SU-8和金属Ni作为驱动器的结构材料来制备面外运动电热微驱动器。由于聚合物SU-8的杨氏模量很小,硬度不大,难以产生与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相当的输出力,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设计了特殊的聚合物基包裹镍电阻丝的结构来弥补这一缺陷,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持运用聚合物SU-8作为结构材料的优点:使工作温度降低,产生较大的输出位移,结构中不会存在内应力,同时可以大批量生产,工艺实现较简单,比起文献中用DRIE(深反应离子刻蚀)来制备驱动器的工艺方法成本较低,能量利用率较高,能耗低。本论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面外运动聚合物基电热微驱动器。这一驱动器包含了双层结构,下层为聚合物SU-8包裹弯曲的Ni致热电阻丝形成的三明治结构,上层为Ni牵制层。驱动器结构为对称的。本论文讨论了它的结构设计,仿真优化,器件制备和测试。这一器件的尺寸为0.38mm×0.23mm,当被驱动时,产生面外运动。当加载电压为1.4V,功耗为20mW时器件可以实现11μm的最大驱动位移,此时器件的最高温度为100℃,器件有36 N/m的垂直方向的刚度,能产生0.56mN左右的面外输出力。
其他文献
工业相机是机器视觉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国外的产品现已比较成熟,而在国内,仅有少数的几家企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并且由于相关软、硬件技术不够成熟,导致国产工业相机的应用受
扩频通信系统与常规的通信系统相比,具有很强的抗人为干扰,抗窄带干扰,抗多径干扰的能力。并具有信息隐蔽、多址保密通信等特点。目前已从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发展。论文围绕
石墨烯(Graphene)的制备与应用已经表明,从三维晶体中剥离稳定的、单原子层厚的二维材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这些材料与原三维体材料相比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由于Graphene的sp2杂化状态,改变其表面化学状态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在碳的同族元素中(Si和Ge),可能存在结构上类似于石墨烯的层状材料并是sp3杂化状态,这使得表面化学状态的改变成为可能。这种表面化学状态的调
采用真空热蒸发法在玻璃衬底制备纳米Sn薄膜,在空气或氧气气氛下对薄膜进行氧化、热处理,获得性能良好的SnO_2纳米多晶薄膜。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稀土金属镝(钕、镧)掺杂纳米SnO_2薄膜。经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等方法对薄膜进行各种性能测试,研究不同制备工艺、稀土掺杂含量、及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SnO_2薄膜的结构特性、晶粒尺寸、表面形貌、电学、光学、气敏特性影响。实验给出: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