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诱导层在Ge量子点溅射生长过程中的影响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FJL560Ⅲ型超高真空磁控与离子束联合溅射设备的离子束溅射室内制备Ge/Si量子点样品,以自组装Stranski-Krastanov(S-K)生长模式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和Raman光谱对样品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系统地研究了C诱导层对Ge/Si量子点形貌、密度、尺寸、组分等的影响以及生长机制的分析。  本论文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具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通过改变诱导层C的生长厚度,在n型Si(100)衬底上生长了一系列Ge量子点样品,利用AFM和Raman对样品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系统地研究了生长厚度对Ge量子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层的厚度从0nm升高到0.05nm时,Ge量子点的密度逐渐增大,且结晶性变好,此时,Si-C键的形成导致浸润层表面粗糙度增大;当C层的生长厚度从0.05nm继续增加到0.15nm过程中,Ge量子点的密度开始减少,结晶性也有所变差,此时,C原子之间会发生相互融合,破坏了c(4×4)重构,导致浸润层表面粗糙度减小;并在0.05nm时生长的量子点密度达到最大,此时密度为5.5×1010cm-2。获得了离子束溅射生长高质量Ge量子点的C层理想厚度。  2.通过改变诱导层C的生长温度,在n型Si(100)衬底上生长了一系列Ge量子点样品,利用AFM和Raman对样品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系统地研究了生长温度对Ge量子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层的温度从600℃升高到700℃时,Ge量子点的密度逐渐降低,且结晶性变差,此时,Si-Ge互混加剧;当C层的生长温度从700℃升高到800℃过程中,Ge量子点的密度逐渐增大,结晶性也有所改善;并在750℃时生长的量子点密度达到最大,此时密度为1.325×1011cm-2。获得了离子束溅射生长高质量Ge量子点的C层理想温度。  3.通过改变诱导层C的退火时间,在n型Si(100)衬底上生长了一系列Ge量子点样品,利用AFM和Raman对样品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系统地研究了退火时间对Ge量子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层的退火时间从0min升高到5min时,Ge量子点的密度逐渐增大,且结晶性变好,此时,Si-C键的形成抑制了Si原子向量子点中的扩散;且在退火5min时,样品的密度达到1.325×1011cm-2;当C层的退火时间从5min继续增加到15min过程中,Ge量子点的密度开始减少,结晶性也有所变差,此时,C原子之间会发生相互融合,破坏了c(4×4)重构。获得了离子束溅射生长高质量Ge量子点的C层理想退火时间。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原煤煤质的恶化,以及市场对选煤厂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潮湿细粒煤的筛分逐渐成为筛分行业的热点和难点.驰张筛以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被引入到选煤厂后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摘 要: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没有逐渐提高,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过渡到现在的大众教育,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了。在校大学生逃课、不认真听讲、考试不格率等情况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应付期末考试基本采取考前利用一至二个周的时间突攻的方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抓好大学生的学风,提高大学生风貌,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学习效率  作为
学位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关乎所有人的信息安全,它是一种开放式的信息仓库,大量的信息被储存其中,受到各种形式的来系统内部或者外部的安全攻击.网络
镁和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力学性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可降解植入材料,具有潜在的优势,并且已经广泛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镁及镁合金在含有腐蚀性Cl~-的人体环境中耐蚀性较差,因腐蚀速率过快而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提高镁和镁合金的耐蚀性,研发具有可控降解能力的镁合金材料对于其在生物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利用化学转化法在镁合金表面制备了植酸化学转化
晶粒长大是退火过程中的主要现象。材料在退火后的晶粒平均尺寸是衡量材料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研究晶粒长大过程对提高材料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结晶结束后,受曲率驱
随着GIS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其在国土资源中应用的价值和作用不断凸显出来.GIS技术作为海量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存储技术,在国土资源诸多环节都能够进行应用,并能够为
索科特拉岛位于印度洋,在阿拉伯海与亚丁湾的交接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宣布的世界自然遗产之一。这座小岛上生活着700多种极其罕见的动植物,其中三分之一在地球其他地方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感染(DFI)的病原学、耐药性及相关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574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原菌分布、药敏情况,并根据足部组织培养结果是否阳性分为A组、B组,分析其相关因素。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74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698株,前三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