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因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核心能力理论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种假设,即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仅包括核心能力,也包括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性、前提性因素;不具备这些因素,企业就会丧失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资格和机会,而拥有资格和机会并不等于出类拔萃,这就是保健因素。核心能力则是企业谋求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和决定性的因素;缺乏这些因素只会使企业陷入平庸但还不至于濒临绝境,而具备这些因素却可以使其“鹤立鸡群”,这就是激励因素。企业竞争能力的保健因素具有壁垒性、同质性、动态扩展性、系统性和沉没成本等特性;而激励因素则具有异质性、生命周期性、增值性、自觉生成性、路径依赖性和单项突出性等。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决定了行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激励因素不断衰变、退化为保健因素的过程。但是,竞争的压力和追求利润的动力迫使企业不断培育和开发新的激励因素,或通过扩展、加深原有激励因素的内涵来尽量延长其生命周期。资源的有限性和激励性陷阱的存在,决定了特定企业在某一时期的激励因素总是有限的。 以“双因素”理论逻辑作为企业竞争能力的横向分析视角,以竞争优势外生论、能力基础论、资源和知识基础论作为纵向研究线索,并把它们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建立企业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与动态演化模型。通过对可交易资源能力的分析,透视出行业演化的一般图景和企业竞争优势与劣势之源。仅在某一层次上拥有优势的企业将分别演化成专业性的资源与知识提供商、中间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最终产品经营商,而在其中两个或三个层次上同时拥有优势的企业,将成为综合程度不等的综合运营商。具有激励性的可交易与不可交易的优势资源能力都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因缺乏弥补缺陷的外部市场机制,没有达到保健要求的不可交易的劣势资源能力则是竞争劣势的根本原因。 行为经济学的损失厌恶理论为保健因素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领域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证实了参考点即保健因素的存在。创新是激励因素的主要来源。考虑到创新成本及其与创新程度的关系,企业在某一方面的创新存在着最佳点;并且,创新必须达到并超过一定的阈值才是有效的。激励性陷阱的深度与所选择的激励化因素有关,是一种纯技术性的问题,与市场和消费者的感知系数无关。激励性陷阱的长度与感知系数的大小呈反向关系,感知系数越小,陷阱越长,企业越难以盈利,反之亦反之;当感知系数小于某一阈值时,创新或者保健因素激励化将不具有商业价值,并无助于竞争能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