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高校大学生群体高血压患病率、心血管危险因素现况,分析高校大学生群体这一特殊青少年群体的高血压患病率及流行病特点,结合高校大学生高血压群体特点制定高血压防治措施及其诊疗、随访观察和分析,探索提高高校大学生高血压防治和管理模式,为高校大学生群体高血压防治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安徽某高校新生入校体检中初检出血压增高的人群进行为期一周的血压监测,纳入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详细进行登记建立数据库。具体为询问纳入人群的既往血压情况,家族史,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后进行尿常规、生化检查,分析病因、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了解心血管靶器官损害情况,并对纳入的高血压患者人群进行为期一年的高血压防治干预和跟踪随访。采用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指导患病人群监控血压和定期随访,一年后再次随访患者高血压控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情况。本研究资料的数据处理采用EPI3.1录入数据,SPSS17.0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5836名新入校大学生中初检血压增高患者366人,通过为期一周不同日的3次血压测量后,纳入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者112名,其中男性95人,女性17人,年龄范围在18.8±1.1岁,高血压患病率为1.9%,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3.3%,女性患病率为0.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p<0.05)。其中111名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1例患者在经转诊到三甲医院检查后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导致的高血压。患病人群的高血压分级和分层分别为:1级高血压88.4%(99/112),2级高血压9.8%(11/112),3级高血压1.8%(2/112),1级高血压占大多数,高于2级和3级,有显著性差异(P <0.01);危险分层比例为:低危76.8%(86/112),中危18.8%(21/112),高危4.5%(5/112)。低危占大多数,高于中危和高危,有显著性差异(P <0.01);调查表明大学生高血压患者以1级低危患者为主。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BMI)与收缩压增高相关(R=0.23,p<0.05)。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等措施干预后一年随访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为37.0%,随访期间73名高血压患中采用非药物治疗,4人服用降压药物治疗,使用降压药物种类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blockers,CC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s,ACEI)。结论高校大学生高血压患病人群主要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不伴有靶器官损害和临床高血压症状的低危患者为特点。高血压患病率与肥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嗜盐饮食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大学生高血压的防治不能仅限于改善生活习惯,有必要在日后的高血压防治工作将健康教育、合理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综合防治。高校大学生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服药率和控制率低,应引起重视,倡导探索建立青少年高血压防治和管理模式。目的探索性研究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仪检测体外诱导后的血小板聚集后与单纯血小板悬液的光谱不同不断吸收值差别,为寻找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人血液标本,通过体外抗凝方法制备相同浓度的血小板悬液,实验组分别加入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 ADP)诱导剂,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仪下观察加入诱导剂后的血小板悬液和未加入诱导剂的血小板悬液光谱吸收变化。本研究资料的数据OriginLab8.0处理。结果实验发现加入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悬液同不加诱导剂的血小板悬液组比较,420nm波段可见明显改变,提示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分子改变存在与可能在这一波段,而加入二磷酸腺苷诱导实验组未见明显实验改变,提示腺苷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可能存在与红外或其他光波段。结论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仪能够观察到花生四烯酸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变,而不能观察到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改变。实验证实,可以通过光谱吸收率变化反映血小板聚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