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流动和收入:基于中国城镇居民样本的一项实证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7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和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国城镇居民的就业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于主导地位的就业分配、终身工作等铁饭碗制度已经逐渐消失,工作转换和流动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试图综合相关理论,把问题聚焦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工作流动的关系研究上,在控制其它因素的条件下,分析教育对工作流动趋势和工作流动类型以及在其背后隐藏的收入所得的变化的影响。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一2004》,有效样本为5560份,样本量充足且涵盖国内各地理区域和各种行业。  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流动率越高;这种现象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流通部门、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以及其他所有制单位中表现更加明显。第二,劳动者的工作流动率和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变动呈现正向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工作流动中得到了更高工资。但是总体上,跨行业流动中劳动者收入变化的幅度要小于在行业内流动中的收入变化幅度;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流动的收入变化幅度要小于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流动的收入变化幅度;在非自愿流动中的收入变化幅度要小于在自愿流动中的收入变化幅度。第三,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流动率与工作流动后的收入变化率呈反向关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流动后收入变化的幅度与原工作收入的比率越小;工作流动越频繁,工作流动后收入变化的幅度与原有收入的比率越小。  因此,如果就业者想要增加个人收入,建议可以从教育程度的提升和工作经验的累积着手,适当的工作流动率也会增加就业者的工资;而对于企业而言,选人用人时要选择与岗位匹配的人才,无需盲目要求高学历等外在条件。
其他文献
本文在对成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高等学校支出的功能结构(主要是在相对于教学功能的科研功能方面的支出占总经费的比重)与科研产出总量和科研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引起了行政领域的不少变化。行政领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家扩大对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等工作领域的投入及收缩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随着国民对行政工作要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建立不久的社保基金也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与每个人的
徐宗河是白银公司机械厂综合车间生产副主任,曾先后10多次被评为公司、厂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在20多年的工作中,徐宗河始终用“勤、细、严、精”四个字来严格要求自己。他
公务用车,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由于工作的需要,用于工作、业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各类汽车。现行公务用车一般由单位购买注册在单位名下,公务车作为职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政策执行的效果对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公共管理的效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政策执行机制是承担政策执行任务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地相继建设形成了一批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远离县市主城区、经济社会功能相对独立的工矿区。  2014年8月,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
杭嘉湖平原河网纵横、水资源丰富,历来为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河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水质日趋恶化,同时城市化水平迅速发展,对河道环境也提出了更高
本文以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为基础,使用《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数据对影响家庭择校倾向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我国城镇地区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