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此一时期,文化上许多融合与矛盾在这里汇集,比如在横向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纵向上传统与现代的递进等,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新陈代谢、激荡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文化的载体与传承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国文化的沉淀和积重也与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紧密相关。而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即儒学教育,进入近代开始了破与立的艰难过程。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使其失去了制度上的依托。民国初立,效仿了西方的学制而建立近代分科,打破了中国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建立了以自然科学为纲目的知识体系。中国的传统教育经历着阵痛,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三民主义”的教育方针,儒学卷入政治亦或是政治与儒学再次结合。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该一阶段(1927-1945年)儒学存在的方式如何,及其应对时局、社会所作出的改变又有哪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天然关系以及典型性等综合因素的考虑,本文试图通过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在大学这一场域中,结合时局与政治以及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因素对北京大学儒学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分析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中儒学的开展情况。儒学的命运如同时局的发展,正是处于不破不立的一个关键期。而在这样一个破与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中的儒学发展态势又是时局与社会思想的风向标。换句话说,高等教育中儒学的转型是传统文化在近代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大学中,研究型学者对儒学发展与贡献较大。从北京大学研究型学者对儒学的发展与阐释,以及儒学教育在北京大学的实施发展情况,可以窥探出儒学在近代教育中的转型,也可视为近代社会思想发展过程的一个实态。而通过对学术研究的梳理,发现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探究,基于这几点,笔者不揣浅陋,希望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厘清儒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轨迹,探究学术发展与政局的互动关系。本文以北京大学为中心(1927-1945年)考察,结合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别家论述等,吸纳哲学、历史、文学等文献史料和学术史上重要的研究成果,分别从国民政府十年建设时期、全面抗战时期来研究儒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状况,以及其面对时代的发展所做出的自身变化。希望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里,在民国政局变动的影响下,来探究儒学教育在北京大学的发展状况,力图可以展现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进一步深化民国高等教育中的儒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