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硫掺杂碳材料和四氧化三钴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cl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球对能源存储系统升级的需求。与其他储能器件相比,锂硫电池理论容量高并且超高能量密度大,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可充电电池之一。限制锂硫电池大规模应用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单质硫、Li2S2和Li2S的导电性差;(2)正极和负极在反应中体积变化大;(3)负极和正极之间的多硫化锂的“飞梭效应”。因此寻找和设计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锂硫电池电极材料至关重要。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合成了杂原子(氮和硫)掺杂碳基质材料与过渡金属氧化物(四氧化三钴)材料,并将它们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研究内容如下:1.杂原子掺杂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锂硫电池正极中的应用:首先以尿素和柠檬酸为原材料,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反应前驱体,随后将前驱体在管式炉中进行950℃的煅烧,在氩气气氛下得到氮掺杂碳材料,在氩气和硫化氢混合气体气氛下得到氮硫双掺碳材料。将氮硫双掺碳材料作为锂硫电池正极中的硫宿主材料和中间层材料,当载硫量为80%时,该材料不但表现出高的放电比容量,而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具体结果为:在0.2 C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高达1371.7 mAh g-1的首圈放电比容量;在电流密度为2 C和5 C时,电极分别得到了975.4 mAh g-1和594 mAh g-1的首圈放电比容量,经过500次的循环之后,依然保持647.1 mAh g-1和393.6 mAh g-1的高放电比容量。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功于氮硫双掺碳材料具有高的缺陷程度、大的比表面积和大的孔体积,可以增强多硫化锂的化学吸附和缓解体积膨胀。2.四氧化三钴纳米管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首先以四水合乙酸钴(Co(OAc)2·4H2O)为原料,在体积比为1:2的水和乙醇混合溶剂中陈化72 h得到前驱体,随后将前驱体进行煅烧,得到四氧化三钴(Co3O4)空心纳米管。当Co3O4作为锂硫电池正极的硫宿主材料时,其在0.2 C的电流密度下获得了1049.3 mAh g-1的初始放电比容量,154 mV的低过电位,我们推测Co3O4纳米管的高比表面积和大孔体积的中空管结构可提供足够的空间,能有效地装载硫,以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最终提升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同时将Co3O4纳米管应用到锂离子电池,并作为负极材料,在100mA g-1时,经过50圈循环后,该材料仍能保持1081.5 mAh g-1的高比容量。Co3O4纳米空心管电极表现出的卓越电化学性能可以归结于:独特的空心管结构不仅提供更多的空间来缓解锂离子(Li+)嵌入-脱出过程引起的体积巨大变化,而且缩短了Li+的扩散距离,使其在电池中具有更快的反应动力学和获得更高的比容量。
其他文献
针对岸桥减速箱健康状态的识别问题,研究并提出一种威布尔分布与GG(Gath-Geva)模糊聚类相结合的健康状态识别方法。首先应用包络法对因岸桥工况的复杂性引起的噪声进行数据去
辽宁方言主要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和胶辽官话。目前,学界主要是从辽宁方言语音的分区研究和语音本体研究两方面来对辽宁方言进行探究。本文对辽宁方言语音研究的文献进行
一部民营经济发展史,是亿万中国人民百感交集的脱贫史、脱愚史、奋斗史。作者将40年中国民营企业大崛起大发展看作人类史上罕见的居功至伟的'补短板',这个'补短
以3周龄红豆草(Onobrychisviciaefolia)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O、5、25、50、100和200mm01·L-1)NaCl及50mmol·L-1处理不同时间(0、1、3、5、7和9d)对其生长和离子积
用石墨烯制备碳糊电极,考察了该电极在K2Fe(CN)6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石墨烯对K2Fe(CN)6在GPE电极表面上的电子转移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用差示脉冲伏安法研究了多巴胺(DA
阐述了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模型的基本要点 ,介绍了它在一些晶体结晶形态学和晶体生长动力学中的应用 The basic points of the model of anion coordination polyhedr
<正>查阅通行的《中国历代纪元表》,我们在历代帝王谱系中看不到刘贺的名字,细读史书,则发现刘贺确实是西汉历史上继汉昭帝刘弗陵之后的一任皇帝,只不过这位皇帝仅仅在宝座上
第一部分FilmArray呼吸道测试条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价FilmArray呼吸道测试条(FilmArray RP)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呼吸道病毒的流行规律。方法:收集2016年1
民俗文化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对外汉语领域内的民俗文化教材数量尚且不多,笔者从中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三部,它们分别是:舒燕《中国民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柯玲《中国民俗文化·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及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在运用对比分析法、归纳法、统计分析法等的基础上,以领域内纲要性文件为重要参考,从总体设计、正文内容、词语标注、练习题设置四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