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各门学科都颁布了相应的新课程标准。对于美术学科而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体现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地位,而美术学科“人文性”的提出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实施途径。以往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一直是作为技能性的学科,传统的美术教育大纲指出:通过美术课程学习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这种学科本位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美术的综合性和多样功能,很难从多方面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标准》变革性的明确指出了美术课程具有多种功能②,其中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之一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等等。③可见文化教育和跨文化学习已明确成为了基础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上,各国专家都提出要把“多元文化教育”、“多元社会的价值教育”“全球教育”等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作为重点,以迎接全球化时代日益严峻的挑战。①这表明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中“人文性”和“跨文化学习”的提出是切合实际和时代潮流的。
尽管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代国际流行趋势,西方许多国家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对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况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具有其独特性和侧重点——即如何在保持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接纳世界多种文化,在强调“多元”的同时,如何倡导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承传。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所言:“多元文化是趋势,但在鉴于目前年青一代对本国文化认知水平和认同感的低下,有必要在多元文化趋势中,适度强化本土和本民族的文化。”
因此,我们美术教育的人文学习应该重视本土美术,强调文化民族性:涵盖多种美术,保存文化多样性:交融多种美术,体现文化创造性。为了达到这个学习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批判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并且借助这些美术文化培养自身的道德素质;这样也给美术教师不论在个人修养还是文化水平、知识结构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美术课程的教材教法也提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