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唐诗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诞生于21世纪初的生态翻译学,作为结合了全球生态化思潮与华夏文明智慧的中国式、跨学科译学理论,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生态翻译学包括一系列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翻译生态环境便是其中之一。诗歌是对现实生活语言的高度提炼与浓缩,诗歌翻译则因其难度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尽管困难重重,但译诗活动却从未停止过,成功的译作亦不鲜见。世界文学奇葩——唐诗,吸引着各国人民,其在法国的译介历史悠久、影响颇大。法国汉学家德理文、女诗人朱迪特和法籍华裔学者兼诗人、作家程抱一都曾翻译过唐诗,他们的译作风格迥异,却皆取得了成功。传统的译学标准已不足以解释上述三位译者译品取得的成功,而此类现象在翻译界却不鲜见。生态翻译学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路径,以另一种视角阐释译品的诞生与接受。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取德理文和朱迪特以及程抱一的译本为案例,通过共时及历时对比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通过翻译生态环境与译者、译作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说明译者受到所处翻译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是特定时代社会环境的产物。译作符合了特定时代读者的期待,为当时社会注入了新的力量,便应当予以肯定。翻译是环境的产物,翻译生态环境在演替,翻译之果—译作也在变化。翻译作品本身并无权威性。生态翻译学提倡”动态/平衡”与”多样/统一”,通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德理文、朱迪特和程抱一三种风格的唐诗翻译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作品的复译、再译不仅有其合理性,还有其必要性;第二,译作的多元性应当得到包容,译品的诞生有其社会根源,不同的译品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第三,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应当从中得到启示,针对与西方文化差异巨大的作品,采取形式多样的翻译,循序渐进式地向外推出中国文化,不失为一种策略。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四川省境内异地就诊患者出院人员来院复印病历的现状、目的,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建立省内医院信息系统(HIS)与异地医疗保险机构结算平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曾在四川省最大两家三甲医院的330名复印病历的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6%(266/330)病历的复印目的为医疗保险,87.9%(290/330)为省内异地统筹,57.6%(190/330)的患者异地就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探讨心系病位、病性特征与基础证的相关性。根据五脏系统辨证体系,结合模糊识别中的“择近原则”,利用MATLAB建立心系基础证模糊识别模型,对1741份心系病案资料
期刊
大学生群体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没有经济来源,导致其医疗保障责任主体缺失。同时,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是存在于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进程中的遗留问题,具有一定的复
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矸石山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相关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用于优化矸石山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用相关分析法筛除了相关程度高的重复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