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自发凋亡率、PCNA、bcl-2、p27kip1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为认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线索。 方法:选取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TCC)、12例慢性膀胱炎石蜡包埋标本,采用TUNEL方法检测自发凋亡细胞,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bcl-2、p27kip1的表达,分析各检测指标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及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临床分期间的关系。 结果:(1)、bcl-2在慢性膀胱炎粘膜、膀胱移行细胞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7%(5/12)、36.0%(18/5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CC中bcl-2在Ⅰ、Ⅱ、Ⅲ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9/20)、33.3%(6/18)、25.0%(3/12)。bcl-2阳性表达率随病理分级有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浅表性肿瘤(Tis-T1)和浸润性肿瘤(T2-T4)中,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8%(13/29)、23.8%(5/2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CC中,bcl-2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数目等无关。 (2)、p27kip1蛋白在慢性膀胱炎、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4/12)、58.0%(29/50)。统计学分析,两组间阳性表达率无山西医科大学2003届硕士研究生显著性差异(p>0.05)。在TCC中,P27kiPI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病理分级的增高呈下降趋势(rs=一0.352,p<0 .05)。I、11、111级中p27kipl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55.6%(10/18)、16.7%(2八2)。统计学分析,I+n级与111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尸<0.05)。在浅表性和浸润性肿瘤中其阳性率分别为72.4%(21/29)、38.1%(8/21),差异有显著性(p<0 .05)。在TCC中,p27kiPI蛋白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数目等无关。 (3)、自发凋亡率Al均数在慢性膀肤炎中为(2 .9士1 .4)%,在膀肤移行细胞癌中为(3 .0士1.5)%,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TCC中,自发凋亡率Al随病理分级增高呈下降趋势(;s=一0.488,p<0.05)。I、11、111级的Al均数分别为(3.8士1.3)%、(2.7士1.4)%、(2 .1士1.1)%、I与n、111级Al均数分别有显著差异(尸<0.05)。在浅表性和浸润性肿瘤中,AI均数分别为(3 .4士1.5)%、(2.4士1.1)%,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TCC中,Al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无关。 (4)、PCNA指数PI均数在慢性膀胧炎和膀肤移行细胞癌中分别为(19.4士5.1)%、(48.9士21.6)%,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尸<0.05)。TCC中,Px均数随病理分级逐渐增高(rs=0.535,尸<0.05),在I、11、111级的pl均数分别(37.0士22.0)%、(50.6士17.3)o,o、(66.2士13.6)%,统计学分析,各病理分级间有显著性差异(尸<0 .05)。在浅表性和浸润性肿瘤中,PI均数分别为(41.6士21.5)%,(58.9士17.6)%,有显著性差异(p<0.05)。PCNA指数PI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数目等无关。 (5)、分别以bel一2、p27kiPI蛋白表达阳性和阴性分为两组,检测自发凋亡率Al和PCNA指数PI。其中p27kiPI蛋白阳性组中Al均数显著高于p27 kipl蛋白阴性组(p<0.05)。p27 kipl蛋白阳性组中pl均数显著 2山西医科大学2003届硕士研究生低于p27 kiPI蛋白阴性组(尸<0.05)。而Al均数和Pl均数在bcl一2表达阳性和阴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细胞增殖状态、细胞凋亡状态、以及凋亡调控因子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是膀肤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影响膀肤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目前针对单个或几个调控因子的研究,难以准确阐述膀肤肿瘤复杂的生物学行为和分子调控机制。阐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需要大规模、多因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