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国家雅乐在河南 ——以方志为中心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ianfu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祭祀之高端以“华夏正声”雅乐为用,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社会对雅乐传统印象总是围绕着“不下宫廷”与“周代以后雅乐不再”,对雅乐与礼乐的认知也常常混淆不清。实际上,雅乐在中国礼乐文化中是核心为用,也并非只在宫廷,而且雅乐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雅乐的存在是具有全国普遍历时意义的。其中宋代以降,以文庙祭祀雅乐为代表,晚清时期以关帝庙、文昌庙祭祀所用雅乐拓展为用,中祀雅乐在地方普遍存在,对其仪式规模与用乐规制不再只于国家礼书可见,地方志书中对当朝政策规定中祀雅乐在地方的落实多有记录。自隋代设置科举制度,国家对孔子的尊崇一步步提升。唐代中后期,全国县治以上都依制设立文庙,祭孔进入国家中祀,地方祭祀均如小祀。至宋代,国家祭祀制度有了变化,地方祭祀承载部分中祀对象,祭孔中祀得以向下延伸。同时,由太常为其创制专用的文庙释奠礼乐,制造相关乐器及规定祭仪一并向下颁发到府衙,州县则照府式而用。元明清代延续,由此国家雅乐以文庙释奠礼乐一支为代表遍布全国。清朝后期文武二公的崇盛越来越高,咸丰帝将关帝祭祀与文昌帝祭祀由群祀升为中祀,与祭孔同级,其祭品、祭器、祝文、乐舞等一系列配套的礼仪制度相继制定,并颁发至地方以用。同时,乐舞生群体在国家制度下的上下学习传承,为国家雅乐一支在地方普遍一致存在实现了可能。本文通过宏观把握下的微观研究,从国家用乐上下一致性的整体视角,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运用“接通”的理念,以文献学、统计学、音乐学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礼书与地方志书的上下探索,对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到民国阶段河南地方志书中的国家雅乐进行梳理,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对地方志书中国家雅乐在河南该时段的具体存在和应用进行辨析,可以看出雅乐这一脉在全国的普遍性意义。
其他文献
在长输管道的敷设施工中,管口对接一直是现场技术人员面临的施工难点之一,准确划出切割轨迹是提高对接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根据接管现场施工情况,建立了基于9个基本变量的管口对接模型,利用空间解析几何方法计算得到局部空间坐标系下两管口的切割轨迹方程,并给出了两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矩阵。依据计算过程编程,自动计算待接管道的切割量,开展了管道相对位置和切割量测量试验,结果表明:管道对接模型中上游管道和过渡管道连
随着我国长输管道建设的飞速发展,全自动焊接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管道焊接施工中。焊缝质量是对长输管道安全营运的一项重要保证措施,如何有效地控制全自动焊接的质量,是各施工单位面临的主要问题。文中结合中俄东线的建设施工,简述了长输管道全自动焊接质量控制措施。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艺术风格是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艺术家在所处的时代环境与社会关系之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创造。西方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而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则蕴含在书法风格中。因此,对书法风格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元代作为开启明清书风的关键,是划分晋唐与明清两种不同书风的分水岭。有元一代,各书体得到全面复兴,但有关于元代书法的研究的关注点多放在今体书法,对篆书的相关讨论较少,但在元代“复
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冲击下,就目前的国际情势,加强认识和构建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实现长足发展十分必要和迫在眉睫,舞蹈在文化认同中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是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一脉延续到今天的文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孕育、滋养造就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聪明智慧的人民。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独树一帜,
柯尔内留·巴巴(Corneliu Baba)的作品非常大的特点是运用概括化的造型,从复杂事物中概括出精炼的线面,把复杂或具象的事物简洁化,通过造型的外轮廓线和明暗交界线的虚实变化等,保留事物的最大特征,对物象进行概括,把琐碎的细节归纳成整体,塑造出画面的空间感和力度感,使画面简练有张力,非常具有表现力。巴巴不照搬绘画对象,经过概括、抽象提取,形成造型的真实,艺术的真实,画面单纯、生动、有力,具有强
贾樟柯、是枝裕和、李沧东三位导演是中日韩三国中极具代表性的电影导演,他们所创作的剧情电影具有纪实性风格,并且用纪实性的方式将自己对于社会现象、时代变迁、民族心理的观察与思考注入虚构的故事当中。纪实性风格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同时也引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和讨论,研究者们在探究电影纪实性的问题时大多从电影整体的角度出发,对电影的纪实性理论进行建构和探讨,本文将电影纪实性研究向电影本体层面进行了一定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