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纤维素水热法制备碳微球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来源 :东北电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物质能在新型绿色替代能源领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促使人们加速对现有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拓展其相关产业的应用领域。其中,半纤维素作为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多糖,传统资源利用理念对其利用不完全常作为剩余产物被浪费。因此,本文利用工业制浆造纸过程中剩余物半纤维素的副产物木聚糖为原料,通过简便、绿色的一步水热法制备碳微球,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性赋磁制得磁性碳微球。随后,考察了两种材料通过化学活化后作为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1)以木聚糖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碳微球,探讨了木聚糖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产物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条件为:木聚糖质量浓度l 5 wt%,溶液pH浓度在2~3范围内,温度在180℃下反应8h。并利用强碱KOH溶液活化得到吸附剂材料,采用SEM、FTIR、XRD和XPS等手段对两者进行表征。(2)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磁性碳微球,首先以六水合三氯化铁为铁源采用溶剂热法制备Fe3O4粒子,随后将其加人碳微球制备体系中进行第二步水热反应得到磁性碳微球。探讨木聚糖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Fe3O4添加量对产物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条件为:木聚糖浓度为15 wt%,Fe3O4添加量为0.10 g,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8h。并利用强碱KOH溶液活化得到吸附剂材料,采用SEM、FTIR、XRD、和VSM等手段对两者进行表征。(3)将两种吸附剂材料用于铜离子(Cu2+)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为30℃,pH值为6的条件下对浓度为20 mg/L的铜离子溶液进行吸附,两种吸附剂分别在400 min和30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20 mg/g和21.20 mg/g,磁性碳微球吸附剂吸附能力更强,两者吸附过程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4)将两种吸附剂用于铅离子(Pb2+)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为30℃,pH值为5的条件下对浓度为20 mg/L的铅离子溶液进行吸附,两种吸附剂分别在300 min和25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2.35 mg/g和39.45 mg/g,吸附过程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5)两种吸附剂经过五次解吸实验后,仍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去除率和再生率,但都有所下降,其中磁性碳微球相对更稳定,为其在实际生产中降低成本提供了理论支持。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制浆造纸副产物木聚糖可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碳微球,经过活化后可用作吸附剂材料应用于重金属吸附领域,且在赋磁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吸附性能和重复利用性,对拓宽木质生物质中半纤维素的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动态LSM监测在评估药物联合内镜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中的作用背景及目的: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 Scan已被广泛应用于无创性肝纤维化的诊断,并且肝脏硬度值(LSM)与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性指标。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严重而凶险的并发症,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联合内镜下治疗是预防再次出血的一线治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细粒子(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散射、吸收太阳辐射,影响大气能见度,危害人类健康。机动车尾气排放、溶剂使用等人为源排放的苯、甲苯等苯系
传统的机械产品可靠性研究方法是从电子产品的可靠性中演变而来,例如可靠性框图(RBD)、故障树分析(FT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等均首先在电子产品中得到应用。但
齿轮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传动系统中,其制造精度直接影响传动系统的传动精度。齿轮结构复杂,精度项目多,制造时容易产生各种误差,而每一项误差又来源于多个误差源,其中热误差
本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各类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概念和存储原理,综述了忆阻器作为新一代非易失性阻变存储器的理论基础及材料体系、研究现状与面临的问题。然后重点总结了笔
二氧化钒(VO2)在68℃会发生可逆相变,具有很好的热致变色性能,这些特点引起了人们对其在智能窗玻璃涂料应用中的广泛关注。由于钒的稳定氧化物众多,制备单相纳米VO2粉体有一
随着空调制冷设备及空调制冷用铜管产业的发展,对空调制冷效率及空调制冷用铜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已成为空调及其用铜管的生产大国,特别是空调用铜管,在国际市场上占
国产数控坐标镗床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大环境下朝高端可靠化发展,对其关重件的设计及制造可靠性要求愈加严苛。产生于制造过程的残余应力随关重件服役时间释放致使其几何精度变
近年来,中国乡村研究成为中外学界的关注热点。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村问题的总根源,近年来对民族地区土改运动所进行的研究不断深化,成果不断涌现,但对于研究民族杂居村的土改运
本文依托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口述史计划,选取河南省义马市石门社区为研究点,在村庄内访谈了 12位老人,依照土改成分划分,有2位富农,3位中农,4位雇农和6位贫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