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和西方都有经典诠释的传统,在经典诠释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新思想的创发。西方最典型的是对《圣经》的诠释。东方则有对《老子》、“四书”等经典的解释。专门研究《老子》诠释的学问称之为“老学”。熊铁基先生等撰写的《中国老学史》对于《老子》的“启后”——即对《老子》的后世影响研究很重视,对《老子》的承先——即《老子》的思想渊研究也比较重视。书中谈到《老子》对“天道”、“五行”、“辩证法”、“无为”、“自然”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饶宗颐先生则提出从思想史发展脉络上来研究,开辟出“先老学”一名词。而对《老子》本身的文字研究和思想内涵、哲学内涵发掘则对于无论是“先老学”还是“后老学”,都具有根本的价值。本文的主旨,一是就《老子》的“承先”部分,特别是对阴阳五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论述;二是对《老子》本身的文本和哲学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对《老子》以前的阴阳五行思想的梳理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本文将《尧典》、《舜典》、《大禹谟》三篇文章合并研究,结合《洪范》篇的哲学思想,从而认为阴阳五行思想的成熟时间至少在商末周初。《老子》的思想底蕴是阴阳五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是理解《老子》的一把钥匙,通过对阴阳五行思想的理解,可以深化和细化我们对《老子》的理解。本文理清了《老子》和阴阳五行思想之间的关系,也指出了《老子》道论的超越性。认为《老子》道论是《易经》阴阳哲学在新时代、新环境中做出的新解释。《老子》将一个普通的名词“道”抽象成专有的哲学术语,从而将之前的朦胧和萌芽状态的哲学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体系完整,极具解释性和包容性,这是先秦传统思想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高潮,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突破。阴阳和五行肇端于古天文学。阴阳源于先人对身内和身外的观察和探索,特别是对天象的归纳总结。阴阳思想和五行思想同源。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前七、八千年阴阳观念初步萌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阴阳观念已具雏形,而尧舜禹以及夏代是阴阳五行观念的发展期,而商末周初的《洪范》篇是阴阳五行观念成熟的标志性文献。周代阴阳五行思想的应用在《左传》、《国语》中有集中的反映。《老子》文本、修辞、结构、义理等方面均体现了阴阳五行思想。《老子》第二章“善恶相生”、第四十二章“负阴抱阳”最为突出。而第十二章“五色、五音、五味”、第十章“营魄抱一”、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等则反映了五行思想,本文均——进行了辨析。本文认为《老子》书中蕴含不少的医学知识,《老子》和《黄帝内经》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天文学解老、医学解老可能会成为老学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从道论、物论和名论三方面对《老子》道论进行阐发。对道的属性和特点(自为性、自在性、自因性、自然性、无限性、圆满性、均衡性、超越性、终极性等)、道名关系、道物关系等方面做了一定论述,并努力尝试古今和中西理念的融合。最后,文章指出《老子》哲学及阴阳五行思想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知识”,对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应对“文明冲突论”做出了积极的回答。并且对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研究体系、话语体系都具重要价值。本文在研究《老子》的阴阳五行思想的过程中,运用了解释学、天文考古学、哲学、传播学、和文献学等方法,也综合运用了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分析和归纳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研究方法的汇通寻求新意。本文注意结构上的逻辑关系。第一章是《老子》以前阴阳五行思想发展的开端、发展与成型过程;第二章分析《老子》的阴阳学说;第三章分析《老子》的五行思想;第四章通过阴阳五行学说的视角研究《老子》道论的展开;最后讨论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