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方法、抗凝治疗与犬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相关性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dj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各种因为引起的较大(主)肝静脉和(或)肝后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性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淤血性门静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综合征。本病病情复杂多变、类型繁多、手术方式多样,术后复发也有不少报道,所以其术后复发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病变复发一个很常见的因为是术后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按照19世纪Virchow的血栓形成理论,有3种因素与血栓形成有关: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②血流速度缓慢;③血液成分理化性质改变。血管吻合时采用不同的吻合方法,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术后采用抗凝治疗也会改变血液的理化性质,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术后血栓的形成。   本实验拟通过制造血管吻合模型时采用不同的血管吻合方法以及术后应用抗凝药物等影响因素,观察上述因素对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血管吻合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材料与方法:   实验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30只,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连续吻合抗凝组、连续吻合不抗凝组、间断吻合抗凝组、间断吻合不抗凝组。制造犬下腔静脉吻合模型时吻合方法如下:连续吻合组(包括连续吻合抗凝组和连续吻合不抗凝组)采用连续外翻吻合,间断吻合组(包括间断吻合抗凝组和间断吻合不抗凝组)采用间断外翻吻合,而假手术组仅行开腹及关腹操作。术后处理方面:抗凝组(包括连续吻合抗凝组和间断吻合抗凝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和华法林钠片灌胃给药,不抗凝组(包括连续吻合不抗凝组和间断吻合不抗凝组)及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和灌胃。   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测定各组实验犬血清血栓前体蛋白(TpP)的含量,术后1周各实验犬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经股静脉行下腔静脉造影观察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情况,造影后切取吻合处及两端少许正常血管,观察管腔内有无血栓形成并于显微镜下进行血栓形态学观察。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结果:   1一般状况观察   制造动物模型时,假手术组1只实验犬麻醉过程中出现抽搐,停止操作并密切观察后,抽搐停止,继续手术操作,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异常。其余各组实验犬造模过程中未出现异常。术后观察,各组实验犬生命体征平稳,饮食正常。不抗凝组大部分实验犬精神欠佳,其余各组尚可。在观察时间内,连续吻合不抗凝组1只实验犬切口出现红肿渗液,给予引流换药后好转,至术后7d切口愈合好,其余各组实验犬术后7d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无切口红肿、渗液等。各实验犬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毛发脱落现象。   2 PT-INR变化情况及其规律   术后3d抗凝组PT-INR值调整范围为(2.31±0.17),达到临床抗凝PT-INR2~3的要求,且与术前相比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抗凝组抗凝因素有效,而其余各组术后3d PT-INR值与术前相比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彩超观察   不抗凝各组实验犬下腔静脉内有血栓形成,其阳性率分别为:连续吻合不抗凝组80%(4/5),间断吻合不抗凝组100%(5/5)。而抗凝各组及对照各组均未见血栓形成,阳性率均为0%(0/5)。各组间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不抗凝各组(包括连续吻合不抗凝组和间断吻合不抗凝组)与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38和0.001984,均<0.05)。   4血栓前体蛋白(TpP)的变化情况   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3d测定血浆TpP含量。术前各组TpP值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连续吻合不抗凝组和间断吻合不抗凝组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连续吻合抗凝组、间断吻合抗凝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吻合不抗凝组和间断吻合不抗凝组术后1d、3d血浆TpP含量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下腔静脉造影情况   不抗凝各组实验犬下腔静脉内有血栓形成,其阳性率分别为:连续吻合不抗凝组80%(4/5),间断吻合不抗凝组100%(5/5)。而抗凝各组及对照各组均未见血栓形成,阳性率均为0%(0/5)。各组间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不抗凝各组(包括连续吻合不抗凝组和间断吻合不抗凝组)与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38和0.001984,均<0.05)。   6大体标本观察   大体标本观察,连续吻合不抗凝组、间断吻合不抗凝组术中可见吻合口及附近管腔内有血栓充填,其远端代偿性增粗,其余各组未及异常。   常规HE染色镜检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连续吻合不抗凝组、间断吻合不抗凝组血管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其血栓阳性率分别为80%(4/5)、100%(5/5),其余各组管腔内未见血栓形成,阳性率均为0%(0/5)。   结论:   1.血管吻合术后缺乏有效的抗凝治疗是术后血栓的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时有效的抗凝治疗有助于减少术后血栓的形成。   2.应用不同的血管吻合方法尚不能认为是血管吻合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的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研究认为,u型阿片受体是吗啡等阿片类药物镇痛与成瘾的基础。本课题目的在于证实人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内存在有MOR(μ阿片受体),且用吗啡干预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观测细胞增殖情况以及其细胞内MOR表达的变化,从而了解吗啡对输卵管的直接影响。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取自2008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及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