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学的文学性问题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文学作为当下数字化时代中技术与文学结合产物存在的跨界文学现象,其生成与建构依存于数字人文语境。从后文学时代界定文学的标准“文学性”的三重属性,即创造性、想象性、技艺性而言,数字文学的文学性以具有生成性与互动性的方式进行着建构、表现与接受。数字文学的文学性不仅体现在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对传统文学的拓展更新,更在于其存在方式对传统文学理论稳固结构与价值的冲击。
  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介绍数字文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对数字文学进行简要介绍。首先介绍数字人文语境,这一概念是对计算机技术与传统人文科学结合现象的模糊化描述,其概念的内涵指向一种在当今数字时代,人类与机器技术交融共存的全新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是探讨数字时代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对“数字文学”这一概念进行定义,并厘清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倚靠数字技术实现文学性生成,且其创作与接受过程全部处于数字环境下的文本。以及进一步厘清数字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关系和差异。
  第二章分析数字文学的创作主体及其对文学性的建构问题。探讨“人-机”创作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与活动方式,人类进入与机器融合共生、协同进化的生存状态,构筑了“人-机”创作共同体的生成。并从文本意义、创作技艺、审美效果三个方面分析多元主体创作对文学性的影响。
  第三章介绍数字文学在文本形态上的文学性表征。结合具体文本,分别从数字文学的语言性、叙事方式及文本审美特性三方面对数字文学的文学性进行分析。数字文学的语言性通过“人-机”内外交互作用,建立起不同于传统文学语言的能指-所指关系,而是直接指向事物自身。结合了叙事文学与超链接技术的超文本小说,能够实现多线性叙事及交互叙事。通过实现在文学形式与内容上的创造性表达,同时调动读者多重感官参与,数字文学的审美特性的体现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学所遵循的能指-所指与意义-意味链条,而具有跨语言形态的现实感受性。
  第四章探讨数字文学接受中的文学性问题。在数字文学中,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因技术原因得以消弭。数字文学的阅读过程呈现出一系列全新的特质,读者超越了通过自身文学修养,对作品的语言、形式、结构、内容等进行文学性确认的传统方式,转向更为开阔意义上的审美感知。这一过程也使数字文学接受中的文学性相较于传统文学,具备开放性、自主性与感受性等特质,并塑造着全新的文学接受主体。
  数字文学这一后文学时代的新兴文学现实不断拓展与革新着“文学性”问题的内涵与范畴。其文学性问题的研究有着广阔的理论前景和实践空间,对于我们理解数字时代人文科学的发展变革、后文学时代文学的存在方式,无疑有着全新的提示和启发。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双侧海马活体MR波谱(MRS)的特点,通过1H-MRS技术对MDD患者海马脑组织的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来从分子水平探讨MDD患者的海马神经生化的变化特点,了解海马神经发生的特点,揭示MDD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对象与方法选取13例符合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MDD诊断标准的首发、从未经过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及其他镇静安眠药等)治疗的
诗题、诗序和自注,往往被视为诗歌正文本的“副文本”,对诗歌正文本起到辅助阅读的作用。如若读者只将其视为正文本的注脚,那么诗题、诗序和自注所传达的多重意蕴就会被湮没。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同样,梅尧臣诗歌丰富的“副文本”形态,也深刻影响着宋诗诗题、诗序和自注的发展。本文以梅尧臣诗歌自拟副文本,即诗题、诗序及自注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梅尧臣诗歌自拟副文本的创作情况加以考察,
学位
英语写作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文中逻辑连接词是否使用恰当,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流畅。研究表明,逻辑连接词的正确使用与英语写作质量有着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我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逻辑连接词时存在诸多问题。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它们无论是在语法规则还是在词汇使用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我国英语学习者都是在习得了母语之后才开始学习这一语言,所以他们在习得英语逻辑连接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