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三国甲午中日战争叙事比较研究——以甲午战争爆发后二十年间的小说为中心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c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是东亚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对中日韩三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对东亚地区的国际环境有深远的意义。甲午战争不仅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文学中。本论文选取东亚三国,即中日韩三国的近代小说,主要以战后二十年间的作品为中心,从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战争观、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小说的叙事手法三个角度,采用文史互证、比较文学形象学、小说叙事学等理论对三国的小说文本进行解读、分析,了解东亚三国近代的小说家对甲午战争的描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思想状况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当时东亚三国的知识分子对甲午战争的不同认识,这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在作家的战争观问题上,中国作品大多以展示战争的惨烈为主,反映甲午战争的侵略性与反人类性;日本作品多将视角投向日本国内,展现甲午战争带给社会的混乱,但是作家同时也流露出“义战”思想;韩国作品则批判战争带给韩国国民的伤害,并试图趁清军战败撤离朝鲜之际推动独立自由、发展新教育。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中国作品讴歌清军在战场上的英勇,讽刺逃跑将领的软弱,同时使用大量笔墨展现日军的残暴与清国百姓的无助;日本作品则大多称颂日军的勇敢与忠诚,虽有极少作家将视角投向日军的负面形象,但主要仍以赞赏为主;韩国作品则将清日两国军队进行鲜明对比,写清军无恶不作、日军则亲近爱民,同时也描写受苦受难却坚定地追求现代文明的韩国百姓形象。  在小说的叙事手法上,中国作品在叙事时间和视角上未脱离传统小说的模式,但也有一定的创新,并通过透视战场,展现战争的惨烈;日本作品采用多种叙事手法,主要以国内社会为空间,展现战争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韩国作品从先进与落后两个空间入手,采用新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甲午战争后韩国人对先进文明的艰难探索。  通过对三国作品的分析,了解甲午战争爆发后到1910年代东亚三国文人思想的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也将促进对东亚近代文学史的研究,增进对中日韩三国文学的了解。
其他文献
琼·狄第恩无疑是美国当代不可忽略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顺其自然》以其独特的笔触对美国当代社会思想的“荒原”做了大胆而又诗意的描绘,对美国当代女性的生活困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