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西洋深海放线菌的分离与多样性分析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j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随着病菌耐药性的增强,人们对新型抗生素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时,微生物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使得放线菌在天然产物的产生与筛选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家对陆地放线菌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寻求从新的、独特的环境中分离到放线菌成为重要工作。海洋深海环境是一类典型而又独特的环境,低温、高压下可能存在相当数量的新型放线菌资源。本研究通过5种前处理方法、15种培养基、4个培养温度、2种抑菌剂、5个抑菌剂浓度对南大西洋深海15份海洋沉积物和3份海水样品进行放线菌的分离培养,通过16S rDNA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得到36株放线菌,分别属于Dietzia(迪茨氏菌属)、Mycobacterium(分支杆菌属)、Gordonia(戈登氏菌属)、Micrococcus(微球菌属)、Kocuria(考克氏菌属)、Kytococcus(不动盖球菌属)、Dermacoccus(皮生球菌属)、Microbacterium(微杆菌属)。具有较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其中Dietzia、Micrococcus、Mycobacterium为优势属。(1)不同站位的深海样品中放线菌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在沉积物样品中,S052站位分离到放线菌种类和数量最多,包括2株Dietzia maris和1株Kocuriaassamensis;S012站位分离到1株放线菌,为Kytococcus schroeteri。在海水样品中,同样在2700m进行采样,CTD06站位分离到1株Microbacterium schleiferi,CTD10、CTD11站位均未分离到放线菌。同一站位不同深度的海水样品中放线菌的种类和数量亦有存在差异,CTD06站位不同深度采集的样品,125m的海水中分离到放线菌最多,3株分别为Microbacterium aquimaris、Microbacteriumschleiferi、Mycobacterium poriferae;2500m等7个深度的海水中均未分离到放线菌。(2)采用不同培养基对沉积物进行放线菌分离培养的研究中发现,培养基成分对放线菌的分离至关重要,棉籽糖组氨酸培养基和甘油-精氨酸培养基培养获得的放线菌株数量较多,是较为理想的深海放线菌培养基。(3)不同的抑制剂及其浓度对放线菌的分离也有影响,初步判断重铬酸钾较萘啶酸+制霉菌素更适合深海沉积物放线菌的分离;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500μg/mL、600μg/mL的重铬酸钾浓度抑菌效果基本相同,均分离到1株Dietzia;200μg/mL的重铬酸钾浓度没有分离到放线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对放线菌的抗真菌活性进行研究,在淡水GY培养基上,获得33株对寄生曲霉突变株NFRI-95和病原真菌小麦镰刀菌均有抑制效果的放线菌;在海水GY培养基上,获得对寄生曲霉突变株NFRI-95有抑制效果的放线菌32株,对病原真菌小麦镰刀菌无抑菌抑毒活性。上述发现说明南大西洋深海环境中存在着能产生具有价值代谢产物的放线菌,结果分离到放线菌株较少,有必要优化实验方法对其最适生长环境进行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一种利用Ni/Al2O3催化剂催化乙烷水蒸气重整(SRE)并与煤热解过程耦合来提高焦油产率的新工艺,开展该过程中焦油的形成规律及机理的研究,并与N2、H2和甲烷水蒸气重整(SRM)气氛下的结果进行比较。以不连沟次烟煤(BLG)为煤样,利用常压固定床反应器在N2、H2、SRM和SRE等四种气氛下进行热解实验。研究了热解温度、乙烷流量、水碳比(S/C,原料气中水分子数与碳原子数的比值)对焦油和
钛硅分子筛(TS-1)由于其优异的催化氧化性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以H2O2为氧化剂时,对一系列有机物具有良好的择形氧化作用。该反应在相对温和条件下不仅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而且H2O2为氧化剂时其产物为H2O,对环境无污染,因此被认为是环境友好型过程。虽然TS-1已成为催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但是仍有两方面难题限制了其在工业催化领域的应用。一方面,骨架钛原子作为催化活性位,对TS-1的催化性能有着
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采用VASP量化软件包,对NO分子在LaCoO3(001)面的吸附体系和SO3分子在La1-xSrxCoO3(x=0或0.25)钙钛矿(001)面的吸附体系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构象和吸附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优化,计算出了最优吸附位置,并对Bader电荷分布进行了分析讨论,对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进行了计算。NO分子在LaCoO3钙钛矿两个终结面的吸附计算结果显示,NO分子在以N
癌症是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医学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化疗、手术、放射疗法等,这些治疗方式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和对正常组织的损害。因此,研究者迫切期望开发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案。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具有高 H2O2、高谷胱甘肽(GSH)水平、低pH值、缺氧等特征。目前,研究者利用纳米材料开发了基于肿瘤区域原位反应的特异性诊疗,其具有高疗效和低副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