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希望通过探讨WBC、血清CA19-9、肝功等相关指标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早期预测价值,从而对于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是否会发生急性胆管炎早期做出预判,能够在发病早期给予相关的临床干预措施,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为部分患者下一步手术提供机会,从而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因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入住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及消化内科患者306例,所有入组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善血常规、肝功、针对肝脏肿瘤标志物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根据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是否发生急性胆管炎,分为AC组(实验组)123例、OJ组(对照组)183例。AC组的诊断是根据2018版东京急性胆管炎指南。对于两组患者入院后初次测得的WBC、CA19-9、PA、TBiL、DBiL、GGT、ALP、AST、ALT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根据ROC曲线来计算出诊断准确度最高时所对应的临界值及所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从而评估各指标对急性胆管炎的预判价值。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AC组与OJ组患者基础资料的比较:共收集患者306例,其中男143例(占46.7%),女163例(占53.3%),年龄16-91岁,平均年龄(58.26±3.256)岁。AC组(实验组)123例,其中男60例,女63例,平均年龄(61.56±15.185)岁;OJ组(对照组)183例,男83例,女100例,平均年龄(58.08±15.54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AC组与OJ组患者生化资料及WBC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A19-9、TBiL、DBiL、AST、ALT、ALP、GGT、PA、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发生急性胆管炎事件的多因素分析发现:AC组与OJ组相比,结果显示:性别、年龄、WBC、TBIL、DBIL、ALT、AST、ALP不是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院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血清CA19-9、PA、GGT是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院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系数(OR)分别为1.001、0.999、1.001(见表3)。4.对血清CA19-9、PA、GGT分别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CA19-9、GGT与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呈正相关性,其值越高、发生急性胆管炎的可能性越大(图1);PA与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呈负相关性,其值越小,发生急性胆管炎的可能性越大(图2)。血清CA19-9、PA、GGT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87、0.736、0.655,对应诊断标准的最高临界值分别是48.52 KU/L、159.5 mg/L、224.0 U/L。敏感度分别为79.7%、80.5%、79.7%,特异度分别为78.7%、56.8%、44.8%(见表4)。结论:1.血清CA19-9、GGT升高、PA降低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有早期预测价值,但GGT升高对其诊断的特异性低。2.血清CA19-9、PA亦可能是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发生急性胆管炎的非特异性炎性标记物,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