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及“欲望”之后——新生代小说“欲望叙事”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小说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欲望叙事”成为当时文学批评界的热门话题。新世纪之后,新生代小说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生代作家的创作态度和文学观点也与20世纪90年代的反叛姿态大不相同,他们回到了曾被颠覆的公共话语,接纳了文学传统。但就目前来看,这种有意味的文学现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者还大多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的“欲望叙事”,而对“欲望叙事”之后的文学作品关注较少。所以,本论文试图站在当下的立场,从文学史的角度,对新生代小说“欲望叙事”进行梳理,论述上世纪90年代新生代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叙事态度,进而比较分析“欲望叙事”之后新生代小说的转变,以及新生代作家新的创作态度和文学观念。
  本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分三个章节进行论述。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新生代”作家的命名和“欲望”、“欲望叙事”的概念进行梳理,综述新生代小说“欲望叙事”,发现被忽视的文学创作和被遮蔽的文学现象。
  第一章主要从文本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小说“欲望叙事”的特点。文章从物质欲望的膨胀,身体欲望的泛滥,“欲望叙事”的“异化”三个部分来分析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小说的特点。
  第二章主要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小说“欲望叙事”背后隐含的作家创作态度和文学理想。在20世纪90年代文学中“宏大叙事”失效,作家开始建构个人话语。面对先锋小说形式上的革新和新写实小说创作上的“零度叙事”,新生代作家把小说创作视角转向了“欲望”,试图通过“身体乌托邦”的建构来寻找个人“我”的自由,但这个“我”并没有在“身体乌托邦”中获得解放,而是陷入到深深的虚无之中。
  第三章主要是从文本的角度,对新生代作家“欲望叙事”之后的小说创作特点和作家文学观念进行分析论述。新世纪之后,“欲望叙事”和大众消费文化相结合,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和先锋性。一些新生代作家把文学创作视角转向社会公共领域,叙事立场从对主流文学的颠覆、反叛转向伦理的重建和对文学传统的回归。
  结语主要通过新生代作家前后创作的对比,总结“欲望叙事”之后小说创作的特点和作家新的文学观念。
其他文献
摘要:实践证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衔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对近几年淄博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做法,期望可以对各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小学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缝制小布袋”为项目主题,落实小学劳动教育。学生通过完成“确认劳动项目—规划劳动方案—设计劳动过程—开展劳动实践—产出劳动成果—评价劳动质量”项目过程,学会手工缝制的基本方法,了解设计制作手工艺品的基本步骤,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主动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在手脑并用中体认劳动的价值,收获成功的喜悦,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键词】劳动
期刊
【摘 要】校本课程特有的开放性为融合STEAM理念提供了实践土壤,本文以校本拓展类课程“厨房里的化学”为例,从优化课程的设计、实施等方面提出实践策略。课程以化学知识为设计主干,融合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跨越学科界限进行以活动为载体的整合,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进行积极尝试,为同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行性借鉴。  【关键词】STEAM 校本课程 跨学科 应用实施  一、缘起:校
期刊
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几位老先生中,成有信教授可谓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  先生的个性,其实并不表現为表面上的狷狂。实际上在我的印象中,成老师一直是笑眯眯的,说话慢条斯理,温文尔雅,带一口让人备感亲切的山西口音。先生的个性主要展现在研究的理论深度及高度的人格自信上,也表现在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里。比如,他的纸质名片,看似简单,但非常“自负”(似乎成有信三个字就够了)
期刊
科学技术不仅被人类用来改造客观世界,也反过来变革人类自身。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以生物科技、电子科技、空间科技等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让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自然进化的历程成为可能,同时也让人类、动物、机器之间,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界限不再稳固。一种“自然+技术”的综合体呼之欲出。这类综合体在近三十年中国科幻小说中,表现为一系列全新的、意蕴丰富饱满的“后人类”人物形象。
  本文以中国科幻小说为选题范围,从信息科技角度出发,对近三十年作品中的“后人类”形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论文首先从现象
张丽老师抓住《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价值,以精选导读内容为经线、以阅读方法指导为纬线、以关怀为内核,真正让这节名著课对学生起到了阅读引导的作用。全课纤巧典雅,让人击节赞叹:“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特级教师马群仁的“阅读关怀”理论指出,阅读关怀是指教师在尊重学生“阅读动机”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强制力量,向学生施以“引导”与“关爱”,学生确认教师传递的“信息”后,最大程度地遵从自我
期刊
李碧华是香港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既有丰富的中国想象,又有强烈的香港特质。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的作家,她对古典中国的想象就像对古典文学的接受一样自然。她擅长从中国的古典神话、历史故事与传统作品中攫取能引发读者兴趣的种种元素,然后以诡谲的思维、奇妙的笔墨将传统元素进行大胆的加工重造,使之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但作为一个香港作家,她对古典中国的想象也必然会带上香港的色彩,她对中国古典“故事”的“新编”,其实是一种“我城”视角下的重述,寄予着李碧华有关香港人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思考。
  近代以后,香
契丹人十世纪初在北方草原上建立了契丹国(时称辽),在建国后不久契丹人为记录自己的语言仿造汉字笔画先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字与汉字并行于辽朝境内,一直使用到保大五年(1125年)辽朝灭亡。大辽瓦解后,契丹文字在金代继续被沿用,直至金章宗皇帝明昌二年(1191年)“诏罢契丹字”,先后使用时间长达270余年。随着辽朝的瓦解和契丹人的消失,契丹文字逐渐成为了死文字,无人能识,无从破解。
  契丹文字的重现及其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巴林右旗辽庆陵契丹文帝后哀册的发现,并在20世纪70年代以“契
契丹为10世纪初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之一,其建立的王朝(907—1125)时称“契丹”、时称“辽”,先后与五代、北宋对峙,对中外历史、文化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据相关史料记载,契丹人创制并使用过两种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其中契丹大字创制于辽神册五(920)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的协助下,仿照并简化汉字笔画形体创制而成的一种表意成分比较多的文字;契丹小字由皇弟耶律迭剌创制,是一种拼音文字,对其创制时间史籍无明确记载,可能略晚于大字。该两种文字在辽朝境内通行二百余年,金灭辽后仍被
江户时代作为日本古典美学的研究期、总结期,表现为学者、理论家们对日本传统文化成果加以系统化,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容和美学价值。“物哀”“色道”“意气”作为日本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日本审美意识和美学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作为存在主体,世界与他者作为存在的“双翼”,是身体美学的重要内容。将“物哀”“色道”“意气”放在身体美学的视阈下,我们看到了日本之美的“身体图式”。
  “物哀”具有日本美学的本源性。在日本学者的阐释下,“物哀”表现出一种“万物有灵”①的审美倾向。在身体美学的视阈下,“物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