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从宋、金、元时期的文献整理及统计分析等方面对中医情志病证的证治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和归纳,以期为临床分析情志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为寻找治疗情志病证的方药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协助科研人员进行新药开发前的方药筛选等。 在中医学的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情志病证的理论认识和医疗实践,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自秦汉以来,就有阐发情志病证理论和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的医家,《黄帝内经》提出了包含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在内的“九气说”,并以五志为代表,运用五行学说把人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确立了中医学的“五志说”。东汉末年,张仲景为诊治多种心理病证和情志病证确立的理、法、方、药。隋朝的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侯论》,唐朝的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编纂的《外台秘要》等都分门别类记载了许多情志疾病,如狂燥、癫痫、抑郁、痴呆等。宋金元时期,陈无择七情学说的提出,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推动了中医对情志病证的进一步认识。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中有许多关于情志病证的精辟论述。陈师文等人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收载了不少治疗情志疾病的方剂,其中以逍遥散一方尤为著名,成为中医治疗情志疾病应用最广的一个方剂。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病理学、方剂学以及临证各科医学的新成就,使中医对情志疾病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七情病因病机,到了明清时代,受到临床各科医家的普遍重视。目前,对情志病证的研究不断深入,但都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运用时未形成规范化。 根据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和现代研究,情志病证指的是在病证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精神情志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以及以神志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的一类病证。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分类情志病证:(1)情志病证包括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病证。主要有郁证、厥证、心悸、不寐、癫狂、痫证、健忘、百合病等。(2)情志病证包括情志内伤所致的以形体症状为主的一类病证,类似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如奔豚气、梅核气、噎嗝、泻泄、阳痿、痛经等。 因为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开辟新径的时期。中医情志疾病学的发展,到了宋金元时期,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所以本论文选宋、金、元这一历史时期来研究。 本论文是通过查阅资料确定要整理的情志病证范围,建立情志病证证治分类数据库,然后从《中医方剂大辞典》的前10册书中找到与这些病证对应的方剂,与情志有关的选上,再分别以所选的方剂名和病证名为索引词在《中华医典》中检索,把检索到的相关内容如果属于宋金元时期的则输入数据库的“原文”这一项中,然后填充书名、书籍属性、作者、地域、成书年代、病名、方名、药物,并且通过辨证分析填充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