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在打皮期从我国主要水貂养殖区——山东、辽宁和黑龙江3地,随机采集的38、42和30份水貂样本的ADV感染情况,进行了对比检测。两种方法检测得到的三地AD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50.0%、42.8%、66.67%和63.16%、54.76%、86.67%。两组存在差异的检测结果,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养殖水貂群AD的高感染率;同时,也可反映出CIEP法用于AD检测时存在的误差。 对通过PCR方法检测得到的ADV感染阳性母貂的产仔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并使用PCR方法对仔貂分窝时感染ADV的情况进行了检测。总结观察、检测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1,ADV感染阳性母貂产仔的数量少,死胎数及发育不良的幼仔数要明显高于ADV阴性貂。2,实验中,ADV感染阳性母貂所产幼仔分窝时感染ADV的比例为100%。 有关AD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首先对从山东、辽宁和黑龙江3地分离到的16株ADV毒株VP2基因上的,以超变区为核心区域的基因片断,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借助核酸分析软件,对获得的该16株ADV的序列与ADV-G、ADV-Utahl及ADV-K等几株国外代表性参考毒株的序列进行了比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国内ADV分离株基因型的划分,及它们与国外参考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并可得到以下结论:1.多数ADV国内分离株基因型可划归为Ⅱ或Ⅲ型,它们具有与欧美参考株较近的亲缘关系,国内AD源于引种的可能性很大:2.国内ADV存在高度遗传多样性。ADV-DL1、ADV-DL2这两株核酸缺失株,以及与国外参考株存在明显核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差别的ADV-DL5株,可能为国内ADV中明显有别于欧美参考株的基因型株。其次,对ADV-DL1、ADV-DL2核酸缺失株和ADV-DL5株这3株国内分离株VP2基因上与致病力相关的基因片断,进行了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与国外参考株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DV-DL1、ADV-DL2和ADV-DL5国内分离株与国外参考株,在与致病力相关基因区上整体变异不大,同源率在93.6%-96.0%之间。ADV-DL1、ADV-DL2和ADV-DL5与国外参考株相对比,均存在特有的氨基酸突变位点。ADV-DL1、ADV-DL2的突变位点相对较少(分别为5和6处),且根据突变氨基酸的性质,推断它们对VP2蛋白空间结构产生较大影响的可能性不大。ADV-DL5与国外参考株间氨基酸突变位点相对较多,共有10处,且其中几处氨基酸的改变可能对VP2蛋白空间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而结构蛋白VP2构象的变化可进一步影响ADV的致病力等相关生物学相关特性。由此,在第一部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可更进一步加强ADV-DL5株为国内特有的一ADV新基因型毒株的可能性。另外,ADV-DL5、ADV-DL1和低致病力的ADV-Pullman株间在致病力相关功能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上共同具有3-4个有别于其它致病力株的氨基酸残基位点,这也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