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征主义不仅是美术领域的一场运动,也是文学艺术领域中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它产生于19世纪末著名的浪漫之都——法国巴黎,曾经在那一时期的知识界产生很大影响,并对20世纪的美学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象征主义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以诗歌为主。法国象征主义绘画开始时只是零散地出现在各个画派里,似乎没有形成一股思潮。据西方艺术史家们分析,19世纪末象征主义美术运动之所以没有在画坛上有更大规模的动作,可能与当时“印象派之后”画派的影响过大有关,但在诗坛上,这种象征主义旋风却是所向披靡的。比如,1886年9月18日,法国诗人让·莫雷阿在《费加罗报》发表一篇《象征主义宣言》,声称艺术应“给思想以可感觉的形式”,让诗“给思想披上感觉的外衣”。诗人的任务是描写生活内在的“奥秘”。这一思潮在19世纪80年代感染了绘画界,在法国的影响持续了15年之久。法国象征主义绘画大家有成熟稳健的彼埃尔·帕维斯·德·夏凡纳、独身隐居的古斯塔夫·摩罗、神秘幻想的奥迪隆·雷东,还有傲慢而执着的“印象派之后”大画家保罗·高更也受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画家和画家群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艺术家们全力支撑起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艺术运动。在德国象征主义之火燃烧得较为旺盛,是受到了欧洲“世纪末”思潮和本国悲观哲学的影响,文学作品中也充满悲观、颓废的情调。就绘画而言,如德国的克林格尔、斯托克,挪威的蒙克,奥地利的克里姆特,瑞士的勃克林,俄国的弗鲁贝尔,英国的罗赛蒂、布恩·琼斯等,都不同程度地弥漫着此类情绪,尽管表现的格调不尽相同。象征主义画家在艺术形式上,都极其讲究造型功力,善于处理色彩,构图富有音乐效果,想象奇特,形象显得神秘,刻画细腻,感情饱满,极富装饰性,不仅没有脱离对自然的研究,而且他们把研究自然和表达主观结合起来,利用使人可以感知的形象,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隐喻各种东西,以表达自己对美的世界微妙而细致的神秘感受。象征主义不是一种流派,而是一种时代风格,思想基础上都基于世纪末的美学。本文通过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艺术下的世纪末情怀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而不是单纯地仅仅从19世纪的情况去看待象征主义,以期更加客观地认识19世纪欧洲象征主义的艺术成就,更深入地了解西方的现代艺术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