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尾状核出血后感觉皮质神经通路的变化及GFAP的表达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荧光金逆行追踪法观察大鼠尾状核出血后感觉皮质神经传导通路的变化及相关脑区GFAP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脑出血引起的神经损伤机制和临床上脑出血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基础性研究资料。方法实验组断尾取自体血注入尾状核,制作尾状核实质出血动物模型。选取2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成两组:正常组(n=10),实验组(n=10)。利用荧光金追踪技术,逆行追踪感觉皮层的传入纤维,用免疫组化和尼氏染色,观察定位四个脑区(大脑皮层、尾状核、丘脑、脑干)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研究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1.尼氏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脑神经元胞体呈圆形,三角形,排列密集,尼氏体染色成紫蓝色。实验组在尾状核可见明显出血区域,区域内的神经元染色变浅,数量减少,胞体呈圆形,椭圆形,尼氏体染色成浅蓝色,其余与正常组相同。2.追踪结果:正常组在双侧的运动皮质区(M1),第一,第二感觉皮质区(S1,S2),岛叶皮质区(GI, DI,AID, AIV, AIP),基底核区(Lss, LAcbsh,LGP, CeL,CeC,IPACL, IMG),丘脑区(VPM, VPL, PVP, IMD, LPMR, CL, MD, VPPC, Po, PrC)都有标记的FG阳性细胞。实验组FG标记细胞出现在双侧的运动皮质区(M1),第一,第二感觉皮质区(S1, S2),岛叶皮质区(GI, DI),基底核区(LGP, IPACL),丘脑区(VL, VM, VPL, VPM),其分布范围与正常组比较明显缩小。3.GFAP结果:正常组在大脑皮层、尾状核、丘脑及脑干等脑区域内可见少量GFAP阳性细胞,细胞形如蜘蛛,突起细长,呈散在分布。实验组在以上四个区域内GFAP阳性细胞,体积明显肥大,突起分支增多,呈现出被激活增殖状态;细胞数明显增多,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损伤后逆行追踪的感觉传导纤维分布范围较正常组缩小,并且能够激活脑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说明了脑出血可引起感觉纤维传导通路的部分阻滞,并提示了脑出血与星形胶质细胞有着重要的关系。这可能是脑出血后引起感觉障碍的发病机理之一,为探讨脑出血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As2O3 和Aspirin 联合应用对高转移性小鼠前胃癌浸润、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的抑制作用;探讨As2O3 和Aspirin 联合应用在肿瘤浸润,淋巴管生成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以
基因组的稳定性不断地被DNA损伤挑战,每天每个细胞遭受数十万次DNA损伤事件。这些DNA损伤事件由正常细胞代谢废物或者DNA复制压力导致,也可以由辐射和环境中化学毒物导致。在
1.目的 运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技术,探讨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的诱发,掌握恶性疟原虫对萘酚喹敏感性体外微量法测定的方法,建立的恶性疟原虫抗萘酚喹株。 2.方法 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