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百万儿童读经活动的展开,我国的传统文化开始走红。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历史的原因,主要是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当今又受到全球一体化的猛烈冲击。但教育界也应该反思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在解释学看来,现代教育往往是一种技术性教育,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本文从解释学的视角分析了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本文谈到了保守派解释学、温和派解释学和激进派解释学三大派别。各个派别持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观:狄尔泰的保守派文化观、伽达默尔的温和派文化观和德里达的激进派文化观。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本的话,那么保守派解释学强调对文本作者原意的追求和对读者历史性的消解;温和派解释学强调读者的历史性和文本历史性的辩证交融;激进派解释学则强调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解构性解释。传统(即文本)在解释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解释学就是一门解释传统经典的学问,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赫施不仅是著名的解释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者。他认为应该通过核心知识课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跟他一同倡导传统文化的布鲁姆认为应该通过阅读经典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思想精华。我们的传统文化除儒家文化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实施核心知识课程,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充分接触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教育一方面要保持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促进革新,这就要求教育要保存传统中具有普遍的永恒价值的内容,同时要面对时代精神的特点和未来的可能性而重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只有在不断地解释和创新中才能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