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头部信息的连续情绪识别与跟踪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deng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识别与跟踪对高质量的人机交互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研究表明,能够在交互过程中理解用户情感的计算机会提供更加智能的交互响应,进而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近年来,随着网络摄像头的普及,用户的视觉信息可以更方便地被计算机捕捉,并且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基于视觉信息的情绪识别方法被提出,使之成为计算机视觉以及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已经有很多基于计算机视觉信息的情绪识别方法。这些方法中的大部分将情绪按类别进行描述(如喜悦,悲伤,轻蔑等),并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但是在自然交互过程中,用户的情绪更加复杂,其变化也更加细微缓慢。因此,需要使用情感空间(如Pleasure-Arousal-Dominance情感空间)中的连续情绪对用户的情绪进行捕述。实验表明,致力于将情绪进行分类的方法很难对连续情绪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跟踪。除此之外,与实验室中较为理想的环境不同,用户在进行日常交互行为时头部运动更加自由,速度更快,而且也更容易出现面部局部遮挡等情况。上述问题也使自然交互过程中用户的情绪更加复杂,也给基于视觉信息的情绪识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此可见,有必要设计一个连续情绪识别与跟踪方法,使其能够准确地对用户的连续情绪进行识别与跟踪,并且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在自然交互环境下依然保持较强的情绪识别与跟踪能力。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头部信息的连续情绪识别与跟踪的算法。其主要贡献有:  1.在情绪识别过程中恢复用户三维头部模型。与二维视觉特征相比,三维视觉特征鲁棒性更强,可以更好地克服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头部面外翻转,大尺度头部运动,面部局部遮挡,光照变化等情况带来的问题,进而提升面部关键点跟踪与情绪估计的准确性。  2.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头部模型的图像融合方法。算法构造了两种包含融合视觉特征的情感表达图像:连续情感表达以及与人无关的情感表达。前者旨在包含一段连续时间内包含上下文的情感表达,后者旨在去除情感表达时包含的用户个性化特征,获得不包含用户个性化特征的通用情感表达。上述两种情感表达图像可以更好地对情绪进行描述。  3.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随机森林的情感识别与跟踪模型。该模型可以同时进行三维头部关键点位置维度上的回归操作以及情绪维度上的回归操作,即可以同时进行用户三维面部表情跟踪以及当前情绪的识别。  基于上述算法,文章实现了一个连续情绪识别与跟踪原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识别率与稳定性,运行效率较高,可以适应实时交互的场景,并且具备在桌面交互环境以及移动交互环境下进行自然情绪的识别与跟踪的能力。
其他文献
词义消歧一直是计算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对机器翻译、信息检索、内容和主题分析、文本分类、语音识别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开发
草图识别作为草图交互系统的关键所在已成为人机交互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手绘草图所固有的模糊性及用户手绘输入的随意性成为笔式交互走向实用化的主要瓶颈,这要求手绘草图识别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推荐系统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决定推荐效果的推荐算法已经成为学术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推荐系统不仅仅应
出租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以及流动性的增大,出租车服务的供求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政策、经济等方面的
软件设计质量的优劣,可以通过度量进行评价。本文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度量,发现软件设计(特别是面向对象程序)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我们将面向对象软件设计(Java
软件复用是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的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软件构件库是对可复用软件构件资源进行管理,对软件构件的复用过程提供支持的基础设施。多年来,软件构件库的研究已经积
随着大量的数据保存于空间数据库中,人们希望发现一些在某些共同特征上相似的组,因而聚类分析已经成为数据挖掘的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然而,大部分现有的聚类算法忽视了现实
N体问题是描述已知初始位置、速度和质量的多个物体在经典力学情况下的相互作用和后续运动,主要应用于天体力学、分子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等领域。随着多核CPU和众核加速器或协
在当今软件开发中,软件需求的变化的频率越来越高,相对应的,软件系统也要发生改变,人们用术语“软件演化”来描述软件这种不断变化的行为和现象。软件演化实质上就是经常的、持续
由于网络带宽迅速拓展,网络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对网络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灵活性要求越来越高。正是在通用处理器和ASIC技术都无法满足这种双重要求的条件下,产生了网络处理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