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黔西北地区位于我国乌蒙山区,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使得分散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黔西北各少数民族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其传统纺织机具与技艺也因此得以延续至今。原始社会使用植物纤维的绳索和纺纱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自“不织不衣”“而衣皮苇”至“妇织而衣”,传统织机因生产生活需求而产生,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更加丰满。本研究以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西北地区位于我国乌蒙山区,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使得分散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黔西北各少数民族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其传统纺织机具与技艺也因此得以延续至今。原始社会使用植物纤维的绳索和纺纱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自“不织不衣”“而衣皮苇”至“妇织而衣”,传统织机因生产生活需求而产生,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更加丰满。本研究以黔西北民族地区传统织机为研究对象,进行织造学、考古学、民俗学以及设计学的研究与分析,使人们从不同视角去认识与欣赏包涵传统纺织文化在内的黔西北民族地区乡土文化。主要采用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包括横向的织机对比研究,又包含纵向的对黔西北民族地区纺织历史的挖掘与讨论。长久以来,黔西北民族地区织机作为农耕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工具,承载着族群部落克服艰难险阻定居于山地深林间的生存斗争实践。着眼于区域文化之下,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织机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应的结构与织造技艺。根据田野调研,黔西北民族地区现存三种传统织机,即井字织机、半框架腰机、平织机:(1)黔西北民族地区现存的传统织机中,在结构形制及织造工艺上独具特色的井字织机被盘州彝族长期使用,以织造当地彝族传统平纹织物。该织机是一种依房而造、定点挂经、站立侧织的双综双蹑机型。这种传统织造技艺在盘州区较为偏远的彝族村寨,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与适用价值。基于实地调查所获一手资料及相关文献研究,针对井字织机的具体结构特征、织造工艺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以织机结构与织工织造双视角,归纳总结出井字织机的形制与织造特征,该织机因简化搭建结构而增强了其对房屋墙壁的依赖性,织工因侧位站姿单足控制双躡而织得幅宽上限约为19厘米的织物。(2)分布于毕节市七星关区与大方县苗族聚居地的半框架式腰机,是一种以经轴架与人体拉力支撑经面的,来织造苗族传统原色平纹织物、色织织物及挑花织物。该织机虽然在机具结构方面比较简单,但是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在黔西北偏远的苗族村寨仍具有极大的适用价值。基于实地考察与相关文献研究,以织机结构与织工织造双视角,分析归纳苗族半框架织机形制与织造特征,该织机因仅有经轴架且未有横机身与前横档,对外部空间与人体具有依赖性。(3)黔西北分布地区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的传统织机,即互动式双综双蹑平织机,该织机在当地用于原色平纹织物、色织平纹织物与挑花织物的织造。笔者调查了钟山区月照彝族回族苗族乡,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黔西县林泉镇、红林彝族苗族乡、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铁石苗族彝族乡,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织金县阿弓镇,统计此类平织机的地理分布,梳理平织机织造各类织物的工艺流程,分析黔西北民族地区平织机的结构特征、织造特点以及具体工艺,并对织机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归纳总结黔西北民族地区平织机在提综装置形态、经面空间分布的异同,并针对其保护现状分类比较并分析形成原因。经过研究整理与分析,主要形成以下结论:(1)以整体性研究视角分析黔西北民族地区现存3种传统织机,其具备从依靠外部依托支撑到完整机架支撑的织机结构,具有从扩张型到聚合型的织机布局,在织机织造过程中,织工织造位与织物幅宽之间存在关联。(2)自然地理因素是传统织机文化生态构成的客观基础。稳定而封闭的地理环境为黔西北传统织机体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发展创造了条件,黔西北地区形成了结构不同的织机类型及与之相匹配的织造技艺。具备地域特性的生物资源则提供了织机制作与生产的基本物资,织机制作对于生物资源的选择取决于织机结构设计,织机结构越简单,其制作对自然原始材料的依赖性即越强;地域生物资源对织造材料的影响则体现在织造原材料的种类上,黔西北地区纺织类材料以大麻与苎麻为主,区域内由东向西出现丝纺到毛纺的变化。(3)人文社会因素是传统织机体系成型的内驱动力。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中,黔西北传统织机与其相应的织造技艺体系演变经历了两次更新运动。发生于明清时期的由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织机改良运动与发生于民国时期的由民间始发的水平传播的织机改良运动,推动了黔西北传统织机体系的更新与发展。(4)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尚未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黔西北传统织机是保障族群繁衍生息的重要生产工具,具备不可替代的区域适用性价值,其背后隐含着黔西北族群先民朴素的思维意志与造物理念。本研究通过针对区域内传统织机的相关研究,以期能够激活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族群传统文化的信心,唤醒其作为区域纺织文化缔造者的主体性意识,以发挥主体人群的能动作用。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对于区域传统纺织文化的关注,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家国情怀。将传统织机与其相应的技艺归回于原生的纺织文化环境中,以其原生纺织文化为内核,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特性,使原生纺织文化伴随时代的发展而日益丰富,是纺织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之道。
其他文献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而言,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在关键时候领导核心能够发挥领航掌舵的作用,因此,领导核心问题向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的重点问题。邓小平具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汲取前人理论智慧,放眼国内国际大势,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围绕如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
近年来,定向改造基因组DNA序列的基因编辑技术为推进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提供了巨大动力。基因编辑主要包括锌指核酸酶(ZFN)、类转录激活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和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三类技术,其中CRISPR/Cas9技术因具有操作简单、覆盖度高、脱靶率低等优势,迅速成为基因组编辑的主流技术并得到广泛应用。全基因组的功能分析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基于Cas9蛋白的编辑
植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产生种类丰富、数量不一、结构与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的代谢产物,它们不仅是植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必要物质基础。得益于质谱分析技术的进步,代谢组学经二十余年的发展,由分析化学逐步成长为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系统生物学的新分支,近年来已经成为植物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并在水稻、玉米、小麦、番茄、油菜和拟南芥研究中体现出极强的实用性。桑树
国际主义思想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通过列宁走向成熟。列宁通过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予了国际主义一个广袤的实践场地,其国际主义思想反映在俄国革命、建设等方方面面。研究列宁国际主义思想是对反思俄国和我国建国以来的国际主义政策以及对新时代我国的外交思想的创新有重要意义。列宁国际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的。从理论层面的动因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将国际主义理论化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高度融合,网络不再纯粹地只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而是成为了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民意诉求的集散地,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成为了意识形态风险的策源地、扩散器。而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加速了世界大变局的演进,世界逐渐步入动荡变革期,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尤其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议题经由网络舆论的助推都会引发一场“舆论风暴”,使得社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先驱列宁一生致力于俄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他立足俄国实际情况,积极投身于创办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报纸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党报思想。列宁的党报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的理论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决定了它不仅在俄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对当今的党报工作具有重要
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头,我党肩负着十分艰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任务,也面临着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复杂因素。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和国家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难题。列宁从严治党思想是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列宁带领布尔什维克
莫高窟龛楣图案作为敦煌图案的一个重要类别,不仅是我国古代的装饰艺术遗产,也是莫高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出现在北朝(北魏、西魏、北周)和隋代窟室中,初唐少量遗存,之后逐渐消失。作为一种装饰图案,其在构图组织和造型组合上都呈现出独特的巧妙性和协调性,不仅可以装饰石窟建筑、雕塑和壁画,还可以借鉴与应用于现代家纺设计的图案之中。在家纺设计中,龛楣图案作为一种传统的新兴元素,其应用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审美
中国共产党在不懈奋斗与探索的百年历程中,逐渐形成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新趋势、国情新变化、党情新特点,就党的政治建设多次发表了重要讲话,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的重要时期之一。当时,中国共产党从事关生死存亡的战略发展高度看待党的政治建设,针对党内政治存在的种种问题和
棉织物穿着舒适、透气性良好、机械性能出色,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但其对细菌的良好吸收会造成疾病传播、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棉织物进行抗菌整理。目前的抗菌整理剂中,卤胺抗菌剂因结构独特、可高效快速杀死细菌受到广泛研究,但严重受紫外线影响,抗菌性能不够持久;席夫碱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的抗菌剂,且发挥抗菌功效不受紫外线影响。在卤胺制备中引入席夫碱,合成新型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