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的认识论意义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usa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提出引起认知科学界和认知哲学界的广泛关注,脑神经科学的发展也证明概念隐喻的预设,即思维的来源是大脑。本文立足哲学认知角度,探讨概念隐喻的内涵、类型和认知功能,尝试阐释概念隐喻的认识论意义。概念隐喻的出现是认知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代认知科学提出计算机隐喻,认为思维独立存在。计算机隐喻引发了第一次认知革命,认知科学家和哲学家开始运用计算机模式研究人的思维,这在当时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认知科学的进步,计算机隐喻的弊端凸显。莱考夫和约翰逊开始将认知科学的注意力转移到人本身。他们认为,思维不是独立于身体存在,是大脑、身体、身体和外界事物互动的结果。概念隐喻的基础是传统认知科学和雷迪(Reddy)的传导隐喻(conduit metaphor)。概念隐喻可以用根据隐喻的基本符号准确地表示为T is S,即来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从类型角度划分,概念隐喻可以分为常规隐喻和新意隐喻。其中常规隐喻包括: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的直接来源是肉身体验。但是两者的数量有限,不足以构建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系统,而结构隐喻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构隐喻是借助我们借助各种方式熟悉的已知概念解释未知概念,特别是抽象概念。新意隐喻是指常规隐喻映射过程中没有被使用的部分,这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会逐步取代过时的常规隐喻,成为新的常规隐喻。概念隐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隐喻的来源是大脑。但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提出概念隐喻时,却忽略了脑神经的作用。直到脑神经元理论的发现,莱考夫开始重新审视概念隐喻理论。在试验中发现,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感知影响不同的神经元,而神经元之间又相连。所以当我们运用隐喻解释事物时,来源域神经元会被激活,积极寻找和目标域神经元的通道,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配对,反馈给大脑最后的结果,这是隐喻的产生过程。神经元理论模拟隐喻理论的运作过程是认知哲学的认识论必然结果,一方面证明了计算机隐喻理论的某些不合理,证明了概念隐喻的预设;另一方面又为认知科学开启了一道新的大门。
其他文献
以玉米 T、S、C群及新选育的 Y -1不育系为材料 ,用这 4类群不育胞质线粒体 DNA,经 4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长距凝胶分离酶切片段获得高分辨率的清晰谱带。再以 5种线粒体特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