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管理和发展的各个领域,它要求管理者转变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在工作和生活中为其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充分体现对被管理者的人文关怀,使管理达到刚柔相济、润物无声的效果。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很快被广大管理者和学生所借鉴和运用,成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也成了评价学生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学生作为高校管理的对象和主体,从理论上讲,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学生管理当中就应该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为其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培养目标。但综观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已有研究,大都还认为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存在“重社会本位而人性关怀缺失”、“科层组织复杂”、“学生主体地位不足”等弊端,从而对其进行强烈地批判甚至否定,进而极力推崇“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大谈其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可行性。事实上,从管理理念上讲,“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在如今的高校已经不是什么新的术语和模式,其先进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早已为管理者认同和接受;实践上各高校也已经出台了学生人本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但由于认识没有深化,管理方式缺乏创新,学生人本管理在具体运用中便出现了“人本和制度关系不平衡”、“对学生管得太松或太紧”、“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追求短期效应”等误区,如此,学生管理“以人为本”也就只很容易偏离应有的管理轨道,收不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本研究拟对“以人为本”和“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等概念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深入探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现状,针对出现的一些误区和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使得人本管理能够在理念和实践上相互呼应,发挥其真正管理效用,从而不断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