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选题背景是自2004年以来愈来愈严重的“用工荒”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尤为严重,致使许多企业无法正常运行。对于这种热点现象,许多学者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用工荒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本文认为“用工荒”只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趋势的一个表征,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构成用工荒的直接原因。本文的理论依据为马克思对于人口规律研究的观点。从马克思的观点可以看出,人口规律的研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当前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而对这种人口规律下的经济社会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并且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伴随着经济结构的逻辑演变过程和一个长期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因此深入的探究人口问题中整体或者组成部分是很有价值的。可以认为,根究马克思的理论,在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需要从同种社会进程中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结构演变过程以及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在我国特有背景以及特殊国情下展开的,具有其特定的形式和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策制度的改革等社会变迁的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趋势发生了如何的变化,这种新的趋势是否应该保持并继续下去,这种新趋势是否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影响下为我国将来的经济发展带来良性循环?这些问题亟待学界进行深入探讨。本文的研究方法有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整体分析法。应用这些方法从农业内部产业转移、农业向非农业的产业转移、区域转移这三个方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趋势进行研究。最终得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种形式中,转移的主要依赖途径是三次产业转移和区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长期中形成了由中西部向东部地区转移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劳动力转移趋势。但近年来农民工的区域转移出现了回流,外出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务工人数减少,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数量增加,且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在省内就近务工的比例明显增加;在三次产业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直接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本文针对研究得出的新趋势,应用“推力-拉力”理论和缪尔达尔命题从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市化水平、政策性因素、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与城市生活成本激增、户籍制度方面做出解释。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二。一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劳动力市场问题,而非个体就业情况的案例分析,本文对比较受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就业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趋势分析,从而以点带面的分析整个劳动力市场就业趋势,能够从一方面揭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本文应用的学科理论比较全面,将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相结合,能够更全面的解释就业趋势,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角度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政策性的建议,从而促进经济、社会朝着预期的、良好的方向发展,对实现我国经济迅速、良好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